- 马六甲鸡场街:中华文化为底色 多元文化相融合
- 发表时间:2024-01-01 12:54:05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并不长,从一头的文化牌坊走到另一头的中华生肖年景陈设,即使缓步慢行也不过十分钟脚程。
中新社马六甲1月1日电 题:马六甲鸡场街:中华文化为底色 多元文化相融合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并不长,从一头的文化牌坊走到另一头的中华生肖年景陈设,即使缓步慢行也不过十分钟脚程。
但在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看来,鸡场街也很长——论时间,它横跨600年以上历史;论文化,马来西亚各族民众以及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等在这条街上比邻而居,和谐共处。
鸡场街成为“唐人街”,源于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五度来到马六甲,并在鸡场街附近设立官厂以储备物资。鸡场街和周边20余条街巷由此也成为华人下南洋在马六甲最早的聚集区。
在鸡场街附近的三保山,有着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义山(由东南亚华人民间团体管理的坟地或公冢)。马六甲华人大会堂前主席张民生说,这里铭文可辨识的古墓最早可追溯到1614年,一座座墓碑,可以说是“露天的华人移民档案室”。
但随着岁月流逝,鸡场街一度沉寂,房屋老旧、人口迁出,不复往日风采。2000年,马六甲州政府成立鸡场街文化坊,并委任颜天禄之父颜文龙出任鸡场街工委会主席,着手恢复这条历史名街的风采。颜文龙去世后,颜天禄继任,父子两代人和鸡场街各界携手努力,令老街重现繁华。新冠疫情前,鸡场街每年可吸引2000万人次游客观光。
颜天禄说,重建鸡场街,既要保留中华文化的底色,也要展现多元文化融合、和谐共处的特色。
“鸡场街的底色是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颜天禄介绍,鸡场街的街名就来自于闽南话的“街场街”,因为闽南语中“鸡”“街”音近,后来方变成“鸡场街”。
走在鸡场街街头,可以看到这里保留了很多中华风格的老宅,尤其是闽南式的剪瓷雕、燕尾脊,极具辨识度。每逢华人传统节日,鸡场街更是热闹非凡,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笼高悬,端午节的游龙舟、包粽子,中秋节的各色月饼和兔子灯……很多中国游客感慨,没想到这里的传统节日气氛一点不输国内。
另一方面,鸡场街上同样保留了很多南洋风格建筑和葡萄牙风格建筑。每逢周末夜市,既有各种中式餐点,也有葡萄牙烤鱼和马来椰浆饭,让游客可以在百米距离内留下多样味蕾体验。
说到鸡场街的吃,不能不提娘惹菜。娘惹又称峇峇娘惹,是早年下南洋的华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后代,马六甲是娘惹的重要聚居区。娘惹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的传统,如过中华传统节日,在家中拜天公、供奉灶神等,同时在饮食和服装上又吸收了当地特色。
以娘惹菜而论,在中式烹调的基础上,加入当地的咖喱和各种香料,味道浓郁。同样有特色的还有娘惹服。娘惹服以色彩鲜艳著称,制作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在鸡场街,有不少出租娘惹服的摊位。女性游客来到这里,往往会租上一套娘惹服,在老建筑旁留影。鲜艳的服饰、婀娜的身影,成为鸡场街一道美丽的风景。
鸡场街为中国游客熟悉的还有知名特产店“三叔公”,这里的榴莲煎蕊颇受欢迎。所谓煎蕊,是以刨冰为底,加上用当地特色斑兰染色的糯米粉,再浇上椰浆和椰糖,最后加入榴莲或芒果等辅料。一碗甜品,融入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可谓鸡场街的缩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