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罗绍金:一颗红心永向党
发表时间:2023-07-29 11:29:03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纪念章是荣誉、更是激励,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当接过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罗绍金坚定地说。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9日电(牙宏威)“纪念章是荣誉、更是激励,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当接过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罗绍金坚定地说。

  罗绍金,1949年出生于广西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八洞村弄阳屯。与祖国同龄的他时常提醒自己,要感党恩,跟党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用责任和担当诠释我们入党时的初心与使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1970年,罗绍金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柳铁建设,1971年8月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士兵,1972年3月在部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各类军事训练中,他表现突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嘉奖两次。

  “退伍不褪色,岗位践初心。”1974年退伍后,罗绍金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先后担任沙里瑶族乡革委副主任、凌云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沙里瑶族乡税务所所长等职务。“他历经建设年代的火热浪潮,沐浴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乡退休老干部陈百汉如是说。

  山,高丛入云;路,迂回盘旋。一栋栋别致大气的民居掩映在丛林里。门前花团锦簇,屋后干净整洁。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瑶寨惊艳了很多外人。

  然而,20年前的弄阳屯呈现在世人面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通讯靠吼,出门靠走,人畜同院、粪便乱排……2001年,当退休后的罗绍金回到家乡目睹种种“惨状”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罗绍金扪心自问。

  当时弄阳屯通往外界仅有一条不足1米宽的山间泥泞路。“要致富,先修路。”罗绍金立即召集群众商讨筹资拓宽出行路,然而当时大多数群众解决温饱还是个问题。面对群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罗绍金自掏腰包,铺设了弄阳屯至狐瓜洞便民小道,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

  “拿出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弄阳屯群众对修建公路的呼声越发强烈。2008年,罗绍金因势利导,号召村民筹资投工投劳,党员群众众志成城,历经2年多时间,在穷山峻岭间凿开一条宽3米长3公里的公路,从此弄阳屯群众结束了出行困难的历史。

  “有酒今朝醉,无酒门前睡。”这是以前当地瑶族群众慵懒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发展困难,难在思想。”从大山走出去的罗绍金深喑教育的重要性,他走家串户,向群众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长和孩子崇文重教。在他的谆谆善诱的引导下,弄阳屯的小孩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如今,该屯20余户人家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就有14人。

  自凌云县“干部回乡•扮靓家园”乡村建设大行动开展以来,罗绍金积极响应号召,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冲锋在前。“以家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这是罗绍金张贴在大厅里的家风家训。

  “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罗绍金作为一名老党员、退役军人,骨子里一直有着一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劲儿,勤俭节约的魂,他将这些优秀品德深深镌刻在家风家训里,教育后人。”八洞村副主任王秀荣在谈到罗绍金时说道。

  罗绍金坚持从整治自家房屋及周边环境做起,不断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在他的影响下,村民自觉遵守门前三包责任制,自主参与村容村貌大整治活动。同时,罗绍金鼓励和带动大家利用空闲地建造“微菜园”“微花园”“微盆景”等。

  如今的弄阳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垃圾不落地、棚圈不乱搭、人畜不同院,户户厅堂明亮、厨房干净,房前屋后的边角地也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做到整治一处、清洁一处、保持一处。庭院美了,生活品质高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