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广西大学“三新”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表时间:2023-04-16 22:51:03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春回大地,和风送暖,广西大学的校园各处传来阵阵歌声,一场有声有色的“三月三·云上对山歌”活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中新网广西新闻4月16日电(许心怡)“春来花开美如画,西大处处春满园……”春回大地,和风送暖,广西大学的校园各处传来阵阵歌声,一场有声有色的“三月三·云上对山歌”活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近年来,广西大学共青团不断深化思想引领,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样化开展系列活动展示少数民族传统风俗,满足同学多样性文化需求,积极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动青年学生投身民族团结工作社会实践,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西大学团委书记谢能重表示。

  创新形式载体 打出民族文化“新节拍”

  4月16日,随着一声哨响,广西大学第九届“三月三”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在田径场上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4月16日,广西大学举办第九届“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图为广西大学百人齐跳民族舞蹈《幸福山歌》。广西大学供图

  在民族手工艺品体验区,铜鼓、绣球、壮锦等精巧玲珑的民族工艺品吸引了许多同学围观。一旁的民族服饰体验区更是观者如市,不少同学一边体验壮族头饰,一边打卡拍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是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谢能重表示,民族风情展示与体验是学校团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的一部分,“实物展出可以让同学们不用到博物馆就能亲身领略民族特色服饰和器物的独特风采,真正把民族文化带进校园。”

  田径场上,抛绣球、射箭、抢糍粑、打陀螺、滚铁环、高脚马等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分外火爆。“今年,我们在‘壮语传声筒’这个项目里加入了党的二十大关键词,结合时政优化竞技游戏,创新载体贯彻二十大精神。”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陈燕淼说。

  除各具特色的竞技和体验类项目,各学院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在大本营前开展对山歌、齐跳民族舞蹈等精彩纷呈的民族活动,歌声、欢笑声、掌声把田径场变成了民族文化的海洋。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热度不减,艺术文化创作持续升温。

  4月16日,广西大学举办第九届“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图为大学生跳竹竿舞。广西大学供图

  在每年的“三月三”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中,有一个歌舞节目经久不衰——来自全校各学院的百余名学子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一场,共同跳起校园集体舞《幸福山歌》。这支融合了舞蹈、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校园集体舞由学校团委编创,是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尝试,自创作以来已连续演出十余场。

  2021年5月,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现场,一支原创壮族舞蹈《阿妈背月亮》从广西来到四川。赤足的少女背着竹篓漫步在聚光灯下,壮族女性的勤劳质朴形象被演员们塑造得生动传神。“把壮族的原创舞蹈带到更多人眼前”,这是广西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队队员们的心愿,也是这支原创编舞团队一直以来的目标。

  从《幸福山歌》到《阿妈背月亮》,近年来,广西大学共青团始终致力于通过多种形式、协调多方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通过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切实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创作。

  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推广,线上线下共同营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浓厚氛围。2022年“三月三”期间,一条“西大团学小微”公众号发布的“云上对山歌”活动推文刷屏校园朋友圈,由各学院改编创作的山歌对唱节目线上同台比拼,得到校内外广泛关注,单篇推文首日阅读量超2.2万,走出了新冠疫情背景下“三月三”民族系列活动策划与推广的新路子,为民族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弘扬做出了有益创新。

  丰富主题教育 奏响民族团结“新和弦”

  2022年12月,广西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广西12个世居民族展览前,学员们纷纷表示,要自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坚定捍卫者。

  作为一名从福建来到广西求学的蒙古族学生,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出君儒说:“青年一代应该自觉传承、发扬好民族文化,做民族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引领者。”

  广西大学共青团始终依托青年之家建设,不断探索生动高效、青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以沙龙、学习会、座谈会等形式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论培养,形成“常态化、有形化、特色化”的青年之家服务模式,把民族团结教育嵌入学生的“读书学史”中,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12个世居民族汇聚于此,12种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互鉴、熠熠生辉,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4月6日,广西大学君武青年讲师团团长符其娴在农业资源与环境192班主题团日活动的宣讲中,与团员青年们聊起民族团结的“广西缩影”。

  她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觉成为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的排头兵,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者、推动者、建设者。”

  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广西大学君武青年讲师团通过理论培训、集中备课等不断提升宣讲能力和水平,用青年“听得懂、听得进、接地气、深入心”的语言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在传递青年之声。在学校团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部署下,民族团结与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君武青年讲师团的重要宣讲内容。讲台上、活动室里、雕塑园中、运动场旁……君武青年讲师们的身影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之歌随处可闻。

  聚焦实践育人 谱写民族奋进“新乐曲”

  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广西大学青年学子挺膺担当,躬身实践,用行动为青春答卷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扎根基层,步履不停。今年4月以来,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百色那坡县多个民族村落,开展“周末课堂”活动,同心守好百里边疆。在百林村村委会,支教老师陶然婷手拿着一个绣球,向村中各民族少年儿童讲述着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进步的生动故事。“支教不仅是一种教育,也是自身的成长。我们希望能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陶然婷说。

  “访花竹帽传承人,寻指尖上的浪漫毛南;踏毛苗瑶团结村,寻歌舞里的悠远文化;入特色毛南村寨,寻傩愿中的古老技艺。”2021年暑假,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实践调研活动。踏入陈双村,调研小组拜访了苗族芦笙吹奏人韦玉荣,深入了解这位民族文化传承人将苗族芦笙吹上国际舞台的精彩故事。

  同一时间,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仙人山景区茶园基地也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与当地茶农交流学习,探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并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团结各族青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广西大学共青团不断创新以“三下乡”为实践载体,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八桂大地的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探索出一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实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多年来,广西大学共青团始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不断彰显共青团“先锋力量”的贡献度,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添砖加瓦等行动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更加突出,团结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建设壮美广西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

  下一步,广西大学共青团将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目标任务体系,围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常态化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创新形式载体,真正让民族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走进校园、贴近学生、融入日常,带动更多青年学生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热实践,带领更广泛青年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