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 广西校园“农具博物馆”传承壮族“那”文化
- 发表时间:2023-05-10 12:08:3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5月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一处由旧食堂改造而成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透出古朴的气息。
刘俊聪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5月10日电 (刘俊聪 韦国政 韦俏爽)5月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一处由旧食堂改造而成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透出古朴的气息。
推开木质的大门,一阵稻谷的香气扑鼻而来。龙骨水车、六棱耙、犁、打谷机……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的木质农具,这些农具的身上都留下了被岁月“打磨”的痕迹。
“目前博物馆内共收藏了六百件农具物品,它们都与广西壮族‘那’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很多农具都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太平中心小学校长何明勇表示,广西地区丘陵居多,壮族先民为此专门改良了龙骨水车,以适用当地的灌溉条件。
据悉,壮语中的“那”指田的意思。广西壮族崇尚稻田,千百年来,壮族民众一直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并衍生出农具、食物、祭祀习俗等丰富的“那”文化产物。
位于半山区的太平镇,当地壮族民众世代以稻作为生,“那”文化底蕴深厚。何明勇介绍,为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那”文化,该校自2014年便开始筹建民族文化博物馆,馆内的六百件农具大多由学生家长捐赠,农具按整地、播种、灌溉、收割、脱粒等农业生产步骤进行分区域展示。
如今,广西“那”文化也在跟随时代发展变迁,不少传统的农具被现代生产工具所取代。何明勇表示,博物馆主要面向师生开放,该校还培养学生作为讲解员,希望年轻一代能通过体验和感受早期的传统农具,了解广西“那”文化的渊源。
“我从小就没有见过这些农具,这个博物馆仿佛打开了我们的新世界,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该校学生讲解员秦丽鲜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