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科技大学以"智"为擎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 发表时间:2025-03-14 09:48:31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广西科技大学以“智”为擎,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邓均忆、于莹莹博士应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优化、协议安全等问题,助力广西汽车产业升级转型。
广西科技大学以“智”为擎,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校以“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计算与分布式信息处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科研团队聚焦产业需求,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医疗健康:智能诊疗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在康复医疗领域,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健研发的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于2022年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系统通过集成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可实时采集患者关节角度、步态数据、人-机交互力等康复训练数据,实现对患者运动意图的识别以及肌肉张力的实时预测,构建了个性化康复模型,使训练效率提升40%。目前累计服务患者超1000人次。
周坚和教授团队则将中医诊疗推向数字化新高度。其研发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采用红外热成像采集与AI图像识别技术,通过⼈体的红外热成像温度、⾆象诊断结果以及中医体质量表的条⽬相关数据等特征参数,构建了涵盖13类常见中医六经体质的辨证模型。在柳州市中医院的临床验证中,系统辨证准确率达89.7%,平均问诊时间缩短至10分钟。
智能制造:AI质检驱动“柳州智造”出海
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李炜博士团队为柳州原创电喷公司打造的智能质检平台成效显著。该平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开发的视觉检测系统,可在0.45秒内完成喷油嘴12个关键尺寸等8种瑕疵类别的检测。自2018年部署以来,累计节省人工检测费用近1000万元,助力企业获得俄罗斯、伊朗和巴西等海外订单。
在工程机械领域,樊香所博士为柳工集团研发的车载实时识别平台,采用GPU加速的轻量化YOLOv7算法,实现施工场景下7类常见物料及障碍物的毫秒级识别。该技术已应用于新一代电动装载机,使无人驾驶系统的决策响应速度提升60%。
李厚君博士构建的矿山无人施工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成功模拟20台设备协同作业场景,威露天矿运输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交通:车路协同构建安全出行网络
针对道路安全问题,谢鹏鹏博士团队开发的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融合面部微表情识别与方向盘握力分析。王智文教授则通过大模型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研发“城市交通大脑”。
王玉江副教授研究自动驾驶车辆的感规与线控底盘设计以及车路云一体化环境下的人-车-机-环境协同响应与控制策略。邓均忆、于莹莹博士应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优化、协议安全等问题,助力广西汽车产业升级转型。
网络安全:智能防护筑牢数字防线
在网络安全领域,王欢教授团队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和知识图谱技术研发“诱捕猎人—网络攻击主动防御反制平台”、“网络空间资产发现系统”,能够有效地收集外网攻击者、内网失陷节点攻击信息,提供警告及攻击意图分析等功能,面向互联网的网络资产分布、识别资产指纹信息、动态感知资产及其结构拓扑关联变化。上述系统累计发现并成功整改4000余个安全风险。
教育革新:AI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方面,王萌教授团队率先构建多模态教育大模型矩阵。通过微调ERNIE、LLAMA3等基础模型,开发出涵盖编程、数学、医学的智能教学助手。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AI助教可自动批改作业,并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建议。
李威龙博士团队基于DeepSeek模型开发的《网络空间安全导论》课程答疑平台,已积累3.2万条专业知识图谱,实现7×24小时智能答疑。计算机学院构建“AI辅导员”,可为学生24小时在线解答问题,提供精准咨询与便捷服务。
展望:锚定东盟市场,争创国家级平台
依托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优势,推动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2025年2月,柳州东盟智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广西科技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将为其提供算力优化算法与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助力打造面向东盟的AI算力枢纽。(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