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旅游消费
字号:
“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发表时间:2023-10-29 11:07:38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当研学成为一种“生意”,乱象滋生难以避免。通过近年媒体曝光的现象来看,研学机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近日,重庆市武隆区一名学生家长发贴称,自己在班级家长群内表示自己的小孩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遭班主任移出群聊,此后他与班主任私聊过程中又被对方拉黑。此事因研学费用问题引起媒体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

  近期,携程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研学游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热门选择。2023年研学暑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7月订单量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研学旅行相关企业2.3万余家,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推动下,今年前7个月新增注册企业同比上涨78.4%。预计到2026年,我国研学游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研学游的火爆,折射出当前社会背景下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部分研学产品包装上各种“高大上”的虚假宣传,让家长们上演一场烧钱大战,给普通老百姓背上了沉重负担。

  当研学成为一种“生意”,乱象滋生难以避免。通过近年媒体曝光的现象来看,研学机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定价随意,价格虚高。价格通常是同类型普通旅游价格的1.5至2倍,从几千元到上万元已成常态。研学项目人均消费约6000元,其中有些国外高端项目甚至高达5万元以上。

  其二,货不对版,只游不学。“名校访学”变成“校内观光”,“文化体验”变成“景点打卡”,“研学团”变成“旅游团”。

  其三,资质不全,隐患四起。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导致研学游的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难以保障。

  由此,要采取措施让研学名符其实,给“研学热”降降温,回归理性。

  首先,研学不能“一刀切”。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看,研学旅行只是一个选项,学生不参加研学旅行,可以选择参加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学校明确告诉学生、家长,研学旅行可自愿选择参加,只要认真参与,参加研学旅行与参加社会实践是等值的,那么,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变得富有个性,而不是大家都参加一样的活动。

  其次,研学不能盲目攀比。现今国内的研学市场水涨船高,研学项目人均消费约6000元,其中有些国外高端项目甚至高达5万元以上。眼花缭乱的各种研学游项目都打着各种“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家长们应量力而行,不必盲目攀比,事实上,即使只是到所在城市的科普馆、图书馆等地研学,同样也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

  同时,让研学回归本性。研学游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旅游+”,而应该是“教育+”。“研”与“学”理应置于“游”之前,其本质属性在于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是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等领域拓展,旨在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研有所得、学有所悟。(完)

  作者:庞雯文 (广西师范大学)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