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外报广西
字号:
【法国欧洲时报网】广西“中华巧女”创新绣球样式 让壮族爱情信物“抛”到欧美
发表时间:2023-11-13 15:11:4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在广西百色靖西市(百色市下辖县级市)新靖镇,有个“绣球一条街”——旧州街。走进旧州街,在一块“中华巧女”字样的牌匾后,一位年过八旬的绣娘正一针一线缝制手中的绣球。

  刊于2023年10月30日法国欧洲时报网

  中新社百色10月29日电 题:广西“中华巧女”创新绣球样式 让壮族爱情信物“抛”到欧美

  作者 韦佳秀

  在广西百色靖西市(百色市下辖县级市)新靖镇,有个“绣球一条街”——旧州街。走进旧州街,在一块“中华巧女”字样的牌匾后,一位年过八旬的绣娘正一针一线缝制手中的绣球。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位绣娘,就是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

  近日,2023年两岸媒体壮美广西行的媒体记者走进旧州街,动手体验绣球制作技艺,感受广西独具魅力的绣球文化。

  绣球在过去是壮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给阿牛哥在榕树下抛绣球的桥段,将广西的绣球文化名扬四海。作为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旧州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黄肖琴自幼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这项技艺,今年81岁的她仍旧针线不离手,一到农闲时节就坐在家门口做绣球。

  绣球的制作并不简单,包含了浆布制版、裁剪绣片、绘画图案、手工绣花、内衬制作、填充缝合、串珠制作、组合成型八道工序。绣娘除了要对每一道工序做到手法娴熟,手上的针线功夫更要到家。“拉动针线的力度要均匀,做出的绣球方能针脚细腻、纹理整齐。”黄肖琴说。

  1995年,黄肖琴凭借精湛的绣球技艺,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中华巧女”的美誉。此后,黄肖琴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12瓣绣球基础上研制出30瓣绣球,并将堆绣运用到绣球中,使绣球更加精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绣球被赋予‎更多内涵。如今,绣球被视为广西壮族和平‎、友好、吉祥的象征‎物,成为广受欢迎的伴手礼。据黄肖琴回忆,21世纪初,她陆续接到中外客商的订单,其中一位美国客商连续四年定制大量绣球。

  为满足外国客户需求,她还将圣诞树等西方元素的图案绣制在绣球上,这些绣球作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国家。

  近年来,为了让靖西绣球的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黄肖琴不遗余力地将绣球技艺传授给自家子孙以及周边村屯的妇女。在当地组织的绣球培训班中也不乏黄肖琴的身影。

  在近日的2023年两岸媒体壮美广西行中,媒体记者们也成了黄肖琴的学徒。台湾《联合报》记者谢守真称,亲手体验制作绣球后,她深刻体会到绣球作为定情信物以及吉祥物的内涵,“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制作人的心意,这无疑是最好的祝福。”

  黄肖琴告诉记者,在一众学徒中,赵金玉是她的得意门生,也是她的儿媳妇。一段学徒经历,不仅让赵金玉学到了技艺,也成就了一段佳缘。

  赵金玉告诉记者,绣球见证了她的爱情。在当下,绣球仍然发挥着定情物的作用,并深受年轻人喜爱。“之前有个山东小伙结婚前跟我定制了一对绣球。”赵金玉说,小伙子还要求在绣球上绣制“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I love you”等新潮字样。

  “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我有责任传承下去。”赵金玉告诉记者,10月中旬,她带着自己制作的绣球前往北京展示传统非遗绣球技艺。她表示,希望绣球能从靖西这个“小村落”走向“大世界”,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据介绍,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绣球技艺,靖西市将旧州街作为全市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来建设。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旧州街的织绣产品形成订单式生产营销海内外,年产刺绣工艺品20多万件,曾创下年收入400万余元人民币的佳绩。(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