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广西桂平木圭镇:让废弃矿区变“绿洲”
发表时间:2024-08-27 10:56:45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近年来,广西桂平市木圭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手段,通过引进工业项目和生态经济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矿山的潜在价值。

  中新网广西新闻8月27日电(杨一帆 覃昌业)近年来,广西桂平市木圭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手段,通过引进工业项目和生态经济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矿山的潜在价值。如今,木圭镇废弃矿山换发新生,满目皆绿,当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初见成效。

  “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弃的矿山,沟壑纵横,满目疮痍,三年前,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我把这片矿区山头承包下来种上麻竹,总共3000多亩、10万多枝,现在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海。”竹林基地负责人李学华感慨地说。

  竹林基地位于桂平市木圭镇金垌村,20年前,当地丰富的锰矿资源吸引了不少矿产开采企业前往开采,经过长时间、大量的采挖,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难题之一。

  如何修复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挖掘矿区土地潜在价值问题?

  金垌村的3000亩“荒漠”变“绿洲”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时下,正值竹笋收割季节,走进竹林,竹根上冒出一条条胖墩的竹笋,有的已长五六十厘米高,有的刚破土而出,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砍伐、搬运竹笋。

  “现在每天都有四五十名村民到这来帮砍竹笋,制作酸笋,我们基地的麻竹每年5月底到11月中旬是收笋期,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工资达200多万元。”李学华说。

  2021年初,作为木圭镇本土人的李学华目睹着金垌村这片遍地狼藉的废弃矿山,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瞄准市场需求,决定承包下这片3000亩的废弃矿山种植麻竹。“麻竹对环境适应性强,易于生长,不但能快速修复生态环境,而且竹笋生长周期长,产量高。”李学华介绍说。

  经过1年精心栽培、护理,一片葱葱郁郁的竹林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覆盖在原来裸露的矿山上,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022年,李学华迎来了第一批麻竹笋丰收,当年的竹笋产值就达500多万元。“随着麻竹不断生长、成熟,竹笋的产量也不断提高,现在竹笋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年产值达700万多元。”李学华说。

  竹林迎来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

  “每年竹笋采摘期,我都来这里帮采竹笋,已经连续三年了,合作社按量计算工钱,我年纪大一些,动作没那么快,一天能也挣300元到400元,一年下来能得到2万多元,够补贴家用,有些人力气大、动作快,一天可以拿到六七百元。”今年50岁的马皮乡加河村民陈勤笑着说。

  看着昔日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绿意盎然的竹海,木圭镇金垌村副支书郭世君十分感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挖掘废弃矿山土地潜在价值,发展麻竹种植产业,不仅让生态得到快速恢复,也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一举多赢。”

  据了解,木圭镇金垌村除利用这3000多亩废弃矿山发展麻竹种植产业外,还有3900多亩纳入当地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