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法制
字号:
广西都安石桥屯:“头雁”振翅 “空心村”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发表时间:2025-06-17 19:55:3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 清晨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石桥屯,菌菇大棚的雾气与“瑶山妹”文创园的炊烟交织升腾,游客们在文创园里穿针引线绣着瑶锦,一派火热景象。五年前,这里还是房屋空置、土地撂荒的“空心村”;这场蝶变始于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学员韦鸿瑞。他在返乡后,用五年时间,带领乡亲们奏响“治理聚心、产业破局、文化新生”三重奏,让空心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中新网广西新闻6月16日电 题:广西都安石桥屯:“头雁”振翅 “空心村”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作者 石芳琦 韦柳艳

  清晨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石桥屯,菌菇大棚的雾气与“瑶山妹”文创园的炊烟交织升腾,游客们在文创园里穿针引线绣着瑶锦,一派火热景象。五年前,这里还是房屋空置、土地撂荒的“空心村”;这场蝶变始于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学员韦鸿瑞。他在返乡后,用五年时间,带领乡亲们奏响“治理聚心、产业破局、文化新生”三重奏,让“空心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治理破冰:从“空心村”到凝聚“振兴心”

  2017年9月,在清华大学三农系列专题讲座上,当教授讲到“每个“空心村”都是待激活的发展单元”时,来自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韦鸿瑞在“石桥屯人均耕地1.2亩却留不住年轻人”的笔记旁,画下问号。彼时石桥屯648人的村庄仅剩207名留守人员。

  带着“试试看”的决心,韦鸿瑞返乡后竞选上石桥屯屯长一职,他换上解放鞋踏遍全屯12.6平方公里土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标注着20余处可利用的集体土地、4项待开发的非遗技艺。2023年,韦鸿瑞作为学员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承办为期一年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成为后来石桥变革的路线图。

  

图为韦鸿瑞带领村民修建村道。被访者供图

图为韦鸿瑞带领村民修建村道。被访者供图

  2019年春节篮球赛的失利成为韦鸿瑞凝聚人心的契机,他知道:“建球场不是争面子,是要唤醒乡亲们的精气神!”当时屯里因为没有篮球训练场地而导致篮球赛败北,他在动员会上提议众筹建个球场,点燃了石桥人的斗志。短短五天,从提议到动工,148户村民捐出19.1万元,有的还捐了鸡鸭米油,三个月后,当建成的球场投入使用时,石桥人在这里找回了久违的凝聚力。

  之后更是催生出“爱心团队基金池”,韦鸿瑞带头捐出3万元积蓄,村民自发捐款捐物累计30余万元。基金不仅用于建设村道、广场,更设立“乡亲互助金”,为12户大病家庭提供医疗救助,资助6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2024年村民黄富胜的妻子患重病,48小时内就收到3.2万元应急款。“以前各扫门前雪,现在全村是家人。”村民小组长韦文建说。

  

图为家庭农场的留守妇女在工作。被访者供图

图为家庭农场的留守妇女在工作。被访者供图

  韦鸿瑞的笔记本上已勾画出更大的蓝图:村道硬化、文化广场、瑶山妹文创园……这场“篮球场变革”,成为石桥村民对韦鸿瑞信任的起点——后来扩建文化广场需迁12座祖坟时,四位族老按着族谱说:“老祖宗盼的,不就是子孙齐心吗?”迁坟当日,全村老少跪拜祭奠后抡起铁锹。这场“破冰行动”催生出“三事分流”治理机制:大事政府办、小事村委办、私事村民协商办。

  这种治理智慧贯穿在石桥的变革中。建设秸秆养羊基地时,韦鸿瑞组织“村务自理理事会”,让反对者畅所欲言;开发瑶山妹文创园时,特地保留古法染布体验项目。如今村务公开栏清晰记录着每笔资金流向。“以前觉得村干部就管催粮要款,现在才知道能带着大家挣票子、争面子。”村民唐鸿说。

  产业裂变:从“菌菇棚”到叩开“振兴门”

  “要让土地生金,就得走特色化道路。”韦鸿瑞将目光锁定食用菌菇产业。他带领村民将撂荒地改造成标准化菌棚,创办“瑶山妹家庭农场”,采取“统一菌种、分散种植、保底收购”模式。2021年,当首批菌棒长出肥厚的菇伞时,韦鸿瑞却在为销路发愁。他带着样品赴南宁生鲜市场、县城超市,最终以“瑶山菌菇”打开市场。

  如今,农场年产值突破100万元,产业壮大带来就业红利,农场常年雇佣46名村民,日工资120元。农场更将技术辐射到都安县拉烈镇等地,开展10期培训建成3个菌棚。

  

图为韦鸿瑞(左)在查看菌菇情况。被访者供图

图为韦鸿瑞(左)在查看菌菇情况。被访者供图

  在烟草客户经理的协助下,他将自己开的卷烟零售店变成乡村振兴信息站:柜台上的《农技手册》供村民取阅,货架上摆着村民自家的土鸡蛋、蜂蜜,小小店铺成了乡村振兴的门窗。

  通过“村企合作”模式,陆续建起跑山猪养殖合作社、黄金百香果种植园、蜜蜂园、石桥餐具服务公司、秸秆养羊等多样的产业链。

  “弱劳力干保洁,巧手的做些手工技艺,年轻人跟我一起干。”韦鸿瑞成立石桥劳务公司对接企业, 累计输送136名低收入村民就业,让12户脱贫户稳定就业,劳务公司带动户均增收2.4万元。

  文化觉醒:从“俗技艺”到活化“雅经济”

  清晨的瑶山妹文创园里,留守妇女们指尖翻飞,靛蓝色的丝线在绣绷上交织出纹样。她们身旁研学团的小朋友正认真穿针引线。在五年前,这些曾濒临失传的瑶绣技艺,还尘封在村民的箱底。

  要怎么将压箱底“俗”文化流传下去,变成乡村的“高大上”?韦鸿瑞的答案是:研学+乡村休闲游的发展模式。

  “瑶山妹”文创园开发瑶绣研学项目,还有沉浸式民俗风情旅游体验:非遗传承人传习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乡村艺人现场互动表演、带游客一起跳壮瑶民间风情舞蹈、瑶族婚嫁风俗情景体验、唱山歌喝瑶酒、品尝壮瑶筛箕长桌宴……

  

图为学生们在瑶山妹文创园学习传统瑶秀。被访者供图

图为学生们在瑶山妹文创园学习传统瑶秀。被访者供图

  “以前觉得瑶绣土气,现在游客们都很喜欢体验!”留守妇女唐金球展示着手里的刺绣,“守着大棚绣花样,一个月能挣两份钱。”

  瑶山妹民宿还利用闲置农房改造,保留夯土墙、木阁楼等瑶寨特色。

  2021年,广西石桥画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向村民发放分红32.7万元,创造了“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股金”的多元增收模式。

  这个曾需要外界输血的村庄,正通过“瑶山妹”品牌向更广阔天地输出振兴经验。

  

图为瑶山妹文创园的古法染布体验项目。被访者供图

图为瑶山妹文创园的古法染布体验项目。被访者供图

  现在,石桥已形成“菌菇种植+民俗旅游+文创开发”的立体产业网。

  离开石桥屯时,恰逢村民在文化广场排练非遗扁担舞,孩子们在绘满壁画的村道上追逐嬉戏。这让人想起韦鸿瑞常说的话:“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老树发新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这样既懂土地又有创新思维的“新乡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