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时政外事
字号:
改革换来气象新 破题开路再出发——2022年南宁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发表时间:2023-04-07 14:00:50来源:南宁日报

摘要提示:南宁市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新定位新使命,全力推动改革攻坚,以时不我待的改革步伐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拿出更大力度、更多办法、更实举措守正创新、破题开路,进一步找准了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和主要抓手,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实现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首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时偕行,日新者进;勇立潮头,改革者胜。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南宁市全面深化改革充满机遇又极具挑战的一年。南宁市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新定位新使命,全力推动改革攻坚,以时不我待的改革步伐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拿出更大力度、更多办法、更实举措守正创新、破题开路,进一步找准了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和主要抓手,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实现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首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涌现出《改革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托起邕城百姓“夕阳红”》《南宁公安创新“1+N”智慧作战体系》等多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案例;

  《广西南宁建成全国首个智慧人社联合创新实验室 打造改革集成“样板间”》被评为2022年全区十佳改革攻坚成果;

  18项改革经验纳入2022年自治区推广清单,《南宁创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一码通办”》和《南宁市创新公租房建设管理体制助力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获全国推广交流……

  这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区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品牌,推动邕城各项工作呈现新气象。

  把牢方向 改革步伐更坚定

  谋定思远,举必有方。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处、任重亦道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委深改委建立健全“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首课机制”,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有关改革决策部署和中央深改委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不折不扣推动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同时,结合南宁实际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年度改革工作要点与“改革攻坚落实年”,共部署了100项要点任务和145项改革攻坚事项。

  市委高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市委主要领导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专题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我们之所以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尤其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市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改革,进一步理清南宁发展思路,建立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机制,推动把南宁的发展诉求上升为自治区的改革任务,把南宁的工作纳入国家重大规划,使南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使命更加凸显;亲自部署一批事关首府发展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改革课题,亲自领衔并带动其他市委深改委委员领衔推进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市委深改委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党委深改委强化对本领域本地区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改革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同时,聚焦国家所需、南宁所能、企业所盼、民心所向,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的问题,深入实施“改革攻坚落实年”,通过全面督导、专项督察等“点面结合”方式抓落实,以“五个一批”攻坚落实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提升。

  对标看齐把牢方向、一盘棋整体布局、一条心协同推进,南宁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徐徐展开、如炽如潮。

  重点突破 发展活力更澎湃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南宁市以改革作楫、以开放为帆,重点突破、拿出实招、挤干水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首府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改革,锻强产业发展“主引擎”——“以投带引”成功引进比亚迪、太阳纸业、杰思伟业等22个投资或产值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实现“引企业”向“招产业”转变。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3.2%,增速和总量位居全区第一。南宁市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16.22亿元,获得当年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95.65亿元、同比增长92.53%。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城市更新基金、房地产平稳基金等3支母基金,注册总规模达310亿元……目前,工业已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初步形成资本、技术创新、产业项目良性互动产业生态,经济循环从“房地产—基建—金融”开始向“产业—科技创新—金融”转变,首府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改革,下好开放合作“先手棋”——积极推动东博会和峰会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全力服务平陆运河项目开工建设,服务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东部新城,积极推进综保区二期建设,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南宁国际铁路港协同联动,“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22年全市外贸稳中求进,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510.1亿元、同比增长22.9%。RCEP生效以来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即我国首趟国际货运班列(南宁—越南河内)在南宁开行、南宁富桂精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经核准出口商资格认定的企业。2022年自贸区试验区南宁片区新设立企业超16000家,其中新设立外资企业超120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80%。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411家,其中年内新增126家。加快构建以南宁为核心的出省出边出海的综合交通体系,组织开行“中老班列”“两广班列”,打通衔接粤港澳大湾区经南宁至东南亚的铁路运输通道,常态化运营“南宁—钦州—唐山”(公铁海)多式联运班列、南宁港—粤港澳大湾区集装箱班轮航线。建立“中越跨境电子信息产品直通车”,富桂精密、瑞声、南大门等16家重点外贸企业被推荐列入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推动物流企业在凭祥、东兴、爱店等口岸采取甩挂或甩箱等接驳运输模式,基本实现南宁至越南公路运输12小时“厂对厂”运抵。

  改革,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桂电南宁研究院,整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硕士研究生1600多人,引进中南大学成立翌思达新型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22家。其中,与东北大学共建的广西先进铝创新中心加快产业化发展,2022年实现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套)气垫炉点火启动,打破了国内生产高端铝合金淬火薄板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布局建设7家“创新飞地”,导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等发达区域创新资源,累计孵化企业67家,引进落地企业34家、创新项目11个、人才19名。

  改革,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上门集成服务,全域128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南宁市“拿地即开工”3.0版、“多测合一、一码通办”等7项改革举措获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深化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化改革,实施企业名称“一报即得”、企业迁移“一申即转”和企业跨辖区“一照多址”,截至2022年12月底,已有超过25万家市场主体享受改革红利。健全商事纠纷快立快审快执机制,探索赋强公证,推动“仲裁+公证”法律服务等,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信用南宁”建设,2022年南宁市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上升至第7名,取得了2016年开展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以来的最好成绩。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建设城市”。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聚焦民营企业发展中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以及构建政商关系等方面,把脉问诊,推动部门优化服务,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优环境。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打败一个个“拦路虎”,砸开一个个“突破口”,南宁改革事业在新时代中踏石有痕、渐入佳境。

  增进福祉 人民获得感更充实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南宁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源源不断的改革红利回应社会期盼、回应人民关切。

  城乡生态宜居新画卷不断展现。推动《南宁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引进社会资本、片区化实施、自治组织配合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模式,为全国全区提供了“南宁经验”。截至2022年底,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2022年,南宁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第16位,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250吨/日,初步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考核中保持位列前十名。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厕所革命”整村示范项目完工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体系,实施市本级为民办实事农村集中供水项目,创新打造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监测服务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在全国率先发布《预制菜术语》等3项地方标准、填补国内预制菜产业地方标准空白,大力推动农产品实施品质追根溯源和品质认证,马山黑山羊肉成为广西羊肉类首获绿色认证的食品。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989元,同比增长12.6%。扎实有效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全市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年内新增各类农村产权挂牌项目365宗,涉及金额约6.8亿元。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构建国家储备林PPP模式,成功落地全区首个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国家储备林PPP项目。

  教育综合改革提质提效。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2022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扎实推进“1+X”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等,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等举措,投入运营“智慧云诊室云药房”,实现居民问诊开药“不出门”。完善医疗应急救助体系,全域范围内120急救电话实现由南宁120统一指挥调度,南宁成为全区首个、全国少数实现设区市院前急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城市定制型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惠邕保”,为参保人员大额医疗费用梯次减负,累计参保107.67万人,自治区银保监局以其为样本在全区多个地市复制推广。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累计11738个失能人员家庭获益,年人均减负超过2万元,试点做法获国家医保局肯定。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群众更安心。建立全国首个市级统一的“智慧人事”一体化服务平台。创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就业创业全方位支持”的零工市场,切实助力灵活就业群众稳岗增收,做法获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南宁市在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中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上线“南宁数字民政”平台,提供临时救助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等业务在线查询办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可通过电子证照服务申请优惠待遇,实现“群众少跑腿”。

  看得见的变化、触碰得到的幸福,一项项改革创新之“变”构筑起了服务群众之“便”,南宁改革温度在万家灯火中枝叶关情、温暖人心。

  党建引领 干事战斗力更强劲

  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南宁市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了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举措,为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战斗力更强劲。

  新时代人才工作制度持续创新。紧扣“万才返邕、共圆梦想”主题,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若干措施、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邕留邕就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人才“双23条”新政。集聚来邕留邕就业发展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超14万人,同比增长40%。聚焦六大千亿元产业,制定实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工作方案。2022年,仅比亚迪(南宁)项目就吸引各类人才入职超1.5万人,辐射带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97.1%。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出台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方案,成立南宁市新时代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区分市县乡三级和六个党建领域编制“3+6”共9本实操手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在全区率先探索形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1+4”制度体系,遴选市三中、天桃实验学校等一批发展成熟的单位以及有关县区开展试点。加强专职化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调整优化职业薪酬体系,目前社区干部待遇最高达7968元/月。大幅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村干部待遇最高达4800元/月。

  “党建+网格化”筑牢疫情防线。创新建立一套“党委发令、组织部门吹哨、各方报到、网格响应”的疫情防控“战时”响应机制,制定实施《充分发挥“党建+网格化”管理作用筑牢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线行动方案》,编印《南宁市党建引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第一版)》,并区分“平时”和“战时”,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下沉网格包保疫情防控工作任务清单、基础网格党建引领疫情防控任务清单“两张清单”,实现常态长效运行,对疫情早发现、快处置。

  激励干部服务重大项目机制持续深化。围绕推动重大任务落实,创新制定工作专班“三个一”文件,广发一个“揭榜选将”通知、出台一个“专班专管”办法、定制一套“量身激励”措施,把一批猛将闯将干将派到工作专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东部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等一线锻炼,激励广大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敢为善为、担当实干。继续选派137名工业振兴特派员专职服务141家重点企业和项目,截至2022年底,共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875个。

  此外,过去一年南宁市民主法制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县(市、区)改革实践亮点频现。

  大道如砥,勇者无疆。新的一年,南宁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改革决策部署,围绕贯彻落实国家赋予南宁新定位新使命新任务,以更大决心、更大智慧、更大力度纵深推进改革,为谱写新时代南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  记者 阮晓莹 通讯员 罗必敬 方梅 黄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