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港澳台侨
字号:
侨眷“糕点痴”:传承“侨味”糕点 留住侨场乡愁
发表时间:2022-05-26 14:44:07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五月的广西来宾市,深夜漆黑的街道上,只有侨眷江倚文的店面还亮着灯,她正在制作印尼风味蛋卷。只见她的手在蒸汽升腾的锅中“起舞”,麻利的身影穿梭于四个锅前,在熟练的一盖一掀一卷中,冒着热气的蛋卷新鲜出炉。

    图为江倚文展示糕点模具。 蒋雪林 摄
图为江倚文展示糕点模具。 蒋雪林 摄

  中新网广西来宾5月26日电 题:侨眷“糕点痴”:传承“侨味”糕点 留住侨场乡愁

  作者 黄令妍 王易

  五月的广西来宾市,深夜漆黑的街道上,只有侨眷江倚文的店面还亮着灯,她正在制作印尼风味蛋卷。只见她的手在蒸汽升腾的锅中“起舞”,麻利的身影穿梭于四个锅前,在熟练的一盖一掀一卷中,冒着热气的蛋卷新鲜出炉。

  江倚文的母亲曾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上世纪60年代回国,定居广西来宾华侨农场。逢年过节,华侨农场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东南亚美食。她从小就吃母亲做的九层糕、摇摇花、绿馍等印尼特色糕点长大。

  “小时候生活很艰难,没有烤箱,母亲就带着我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的油漆桶盖子、木炭来做烤饼。”江倚文说,糕点是归侨的传统美食,留存着归侨侨眷儿时最甜蜜的回忆。

图为江倚文展示其制作的糕点。 王猛 摄
图为江倚文展示其制作的糕点。 王猛 摄

  14年前,继承母亲手艺的江倚文决定以糕点开启创业之路。

  为获取最佳食材,做出最地道的印尼风味,她颇下了一番功夫。“斑斓叶是做印尼糕点不可或缺的主要食材,我花近两年时间在各地寻找香气最浓烈的斑斓叶,不断地改进配方,以确保做出来的糕点跟我在印尼吃到的一样。”

  江倚文先后六次前往印尼,在亲属的帮助下“取经”当地地道美食。“每天都在品尝美食的路上,拜访数不清的小摊贩、有名气的糕点店,旅途风景根本无暇顾及。”她还曾因在印尼购买大量糕点模具,导致乘机返回时行李超重,不得不额外支付千元费用。

图为江倚文制作印尼风味蛋卷。 蒋雪林 摄
图为江倚文制作印尼风味蛋卷。 蒋雪林 摄

  在遵循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为了获得更多大众接受和喜爱,江倚文还对糕点进行创新研发。以最具代表性的印尼九层糕为例,她自创出巧克力、榴莲、玫瑰等新口味。

  广西是中国主要侨乡之一。江倚文参加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的东南亚美食制作大赛,不仅拿了奖,而且在参观品尝其他归侨、侨眷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收获颇丰。通过学习交流,她琢磨出其他各类东南亚点心的做法,熟练制作的糕点种类达到二十多种,学会烹饪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多种菜品。

  由于长期埋首制作糕点,江倚文落下不少“职业病”——十指指纹几乎被磨平,手上也有明显的烫伤痕迹。“我是一个‘糕点痴’,我对归侨美食太热爱了。”她摸着自己的手指说道,“虽然很辛苦,但每研究出一款新的美食,内心的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

图为江倚文展示糕点食材斑斓叶。 蒋雪林 摄
图为江倚文展示糕点食材斑斓叶。 蒋雪林 摄

  从摆路边摊起家,到拥有自己的店铺,再到店面扩大至两层楼,通过食客口口相传,江倚文的糕点不但在当地逐渐受到欢迎,更吸引了各地的华侨华人慕名前来。江倚文已经成为多个归侨微信群里知名的糕点师。广东陆丰华侨农场和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侨眷,直接通过导航找到她的糕点店,一解记忆里的“乡愁”。

  “我的糕点一直保持着最本真的口感,让从国外回来的亲戚、朋友、同学,在我这里吃到第一口糕点就能想起童年的味道。”江倚文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小时候条件艰苦,所以吃到的糕点格外香甜,让人念念不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糕点不仅自己吃,还会用来接待客人和走亲访友。”每逢节庆,江倚文十分忙碌,经常天不亮就起床制作糕点,生意好时一天有5000元营业额。她的产品还在线上销售,最远的发货至美国。

江倚文展示指纹几乎被磨平的双手。 蒋雪林 摄
江倚文展示指纹几乎被磨平的双手。 蒋雪林 摄

  目前,江倚文的女儿也在学习东南亚美食烹饪,帮助她打理生意。“我最大的心愿是开班教授制作糕点的技艺,把祖辈的手艺传承下去,把侨乡的美食带给更多的人。”她说。

  在江倚文看来,一块小小的糕点不仅传递甜蜜,亦是侨乡风俗文化的见证,更代表归侨坚韧乐观的精神传承。(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