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桂林瑶乡产业奔小康:羊肥笋脆菌味香
发表时间:2021-08-24 11:04:1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近日,由多家媒体组成的乡村振兴采风团走进广西桂林市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全面探访山乡瑶胞全面脱贫后依托集体产业经济致富奔小康成果和高山特色种植助农稳产增收的发展模式。

  中新网广西新闻8月24日电(杨宗盛 唐梦宪 马可宣)近日,由多家媒体组成的乡村振兴采风团走进广西桂林市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全面探访山乡瑶胞全面脱贫后依托集体产业经济致富奔小康成果和高山特色种植助农稳产增收的发展模式。

图为菌种培育户搬菌棒装车送往种植客户。杨宗盛 摄

  黄沙瑶族乡地处桂林市西北隅,属临桂区边远山区乡镇,该乡群山高耸,常年云雾缭绕,是典型的高寒山区。采风团一行来到曾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贫困村的翻水村,一个个菌棒培植大棚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山谷间,村民种植户正在大棚内翻耙菌菇种植的原料,并将已经培育好的球盖菇菌种棒搬上三轮车运送给其它乡镇的订购种植户。据介绍,目前香菇菌棒制作生产车间的年产量达20万棒,每棒可盈利1元。

图为翻水村菌菇种种植户正在翻耙发酵菌原料。杨宗盛 摄

  “我今年养了百余头羊,从母羊下羊养到五六十斤就能卖了,生羊市场别的山羊批发价18块一斤,我的能卖到30多块,还不愁卖!”正在竹山里放羊的村民莫忠堂说着话满脸都是自豪。据介绍,莫忠堂返乡养羊四五个年头了,原来他在云南打工,发现养羊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后,于是他返乡回家,分别在翻水村的龙现湾和黄子坳建起羊棚,开始发展高山养羊产业。他现在在山里散养的山羊羊崽都是自家母羊下的,自小山林放养,肉质优良,销售模式也因走品牌路线而供不应求。

  如今,养羊成功的莫忠堂不仅娶上了媳妇,还在城区买了商品房,圆了多年要走出山旮旯的梦想,过上了“两栖”农民的生活。同时他还将养羊经验无私传授给其他村民养殖户,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图为养殖户莫忠堂在竹山里放羊。马可宣 摄

  据了解,黄沙瑶族乡翻水村过去因为盛产棕榈而被称作“棕榈之乡”,由于山多田少、地广人稀,村民靠山吃山,以打棕榈扫把、伐杉木、杂木为生。近年来,翻水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委干部积极突破由于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增收潜力不足的发展障碍瓶颈,带领留守村民探索高寒山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进行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先后发展起大棚菌棒培植、养殖牛羊、种植高山罗汉果等为主导的多种产业,村民也依托产业经济顺利脱贫致富。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防止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黄沙瑶族乡党委政府引领该村发展建立了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并成立村民合作社,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黑老虎、茴香等中药材种植和笋干等土特产生产加工车间。启动车间3年以来,翻水村从2018年之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0元,到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达到15000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图为养殖户莫忠堂在赶羊回家。杨宗盛 摄

  “孩子外出打工了,家里就我和老伴,我在合作社做事挣点养老钱,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餐餐有肉,山里湿气重,顿顿喝点小酒,生活美滋滋的!”合作社里正在制作菌棒的胡大伯乐呵呵地说道。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翻水村群众也变成新版“靠山吃山”的产业型农民,过上了“有酒有肉”的小康生活。“上山一把斧,下山二块五;半斤猪肉扁挑挂,空空酒壶挂屁股”的艰辛困苦的瑶民生活已一去不复返。

  黄沙瑶族乡乡长唐燕玲表示,将依托黄沙高寒山乡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和瑶族文化,积极探索乡村“两山”转化路径模式,着力打造出一个“生态美、经济绿、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据统计,黄沙瑶族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高山特色种植助农稳产增收,创建了休闲农业产业园和中药材种植示范种植基地,全乡种植百香果、罗汉果、茶叶等十余种经济作物近6000亩,产值达2379万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