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容县:万户菇农乐开怀
- 发表时间:2021-09-01 21:21:1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野生红菇是容县最具特色的生态绿色产品,只能依靠红椎林地自然繁殖,不能人工栽培,全县生长繁殖红菇的林地只有2万多亩,正常年景红菇干品年产量也只有十多万公斤。由于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对野生红菇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每公斤红菇干品价格已飙升至1500多元,去年,容县野生红菇总收入3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3万多元。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1日电(秦崇广)村民们从山上挑回一担担用篮子盛着的红菇,满脸丰收喜悦。一进家门,“接财神啰!”在家里的人们便像接财神一样将家人挑回的红菇接到烤房。近日,在广西玉林市容县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浪水镇泗河村,笔者见证了这喜人的一幕。
“我家50亩山地野生红菇,今年至现在已收鲜菇3批,共收获干品250公斤,收入35万元。9月还有第四批,全年红菇收入将超过50万元。” “红菇专家”林锋对培育野生红菇实现高产高效乐得合不拢嘴。
野生红菇是容县最具特色的生态绿色产品,只能依靠红椎林地自然繁殖,不能人工栽培,全县生长繁殖红菇的林地只有2万多亩,正常年景红菇干品年产量也只有十多万公斤。由于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对野生红菇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每公斤红菇干品价格已飙升至1500多元,去年,容县野生红菇总收入3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容县要求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和林业、科协等部门,组织力量到野生红菇生产基地调查研究,与当地野生红菇管护能手一起破解扩大红菇繁殖面积,提高产量的密码,使之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最为高效的特色产业。有关部门通过深入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调研和听取浪水镇泗河村野生红菇管护能手林锋有关扩大野生红菇繁殖面积,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验介绍,调研人员茅塞顿开。林锋介绍说,野生红菇虽然不能人工种植,但可“催产”。 主要是将过密的红椎林移部分到过疏处,对大面积的杂木山进行垦荒炼山后重新种上红椎树,将红椎山的杂树杂草除掉,营造清纯的红菇生长环境;将红椎树叶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一层有5、6张叶厚的红椎树叶,防止天气干旱或过热时晒死菇孢。天气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这样,他的50亩山地的野生红菇,每年长菇由原来的1—2造增加到后来的3—4造,每年干菇产量都在250公斤以上,收入40—50万元。
于是,容县林业局和容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容县科协等部门合力将红菇高产高效经验整理印发全县1万多户菇农,组织他们到林锋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学习取经。2017年,已经整体脱贫的浪水镇泗河村还有43户农户还未“摘帽”。他们到高产示范基地获取真经后,用全新的方法管护红菇,使红菇产量大幅提高,全部于2019年以前“摘帽”。其中杨大任和黄汉惠两户在林锋的帮扶下,分别由2015年以前每年红菇收入不足1万元达到了2020年的7万多元,今年可超10万元。
该县有野生红菇生长的10个镇60多个村,从去年冬开始,便组织菇农到菇山整理山地,移栽红椎树,建喷灌设施。今年6月以来,虽然常下大雨,高温烈日,不利红菇菌丝发育,但由于各地采取开沟排水和加盖遮阳布等措施,既避免高温烈日晒死菇孢,又防止暴雨冲刷菌丝,保障了野生红菇的正常繁殖生长。目前,全县繁殖红菇的林地已达2.8万亩,比2015年增加8000亩。据容县红菇协会预测,今年,全县野生红菇干品可望达到22万公斤,比2015年增长3成多,收入3.3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3.3万元。。目前,容县1万多户菇农,七成以上建起别墅式新楼,分别买了一辆以上小轿车,有比较可观的存款,成为该县农村颇为富裕的一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