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乡塘区刚德村:产业赋能富村民 文化塑魂强根基
- 发表时间:2021-12-03 07:38:32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位于右江两岸的南宁西乡塘区金陵镇,风景秀丽,百业兴旺,一派和谐,自古有“三乡十六村”之称,注重儒家文化,各村秉承“仁义道德、安居乐业、忠精勇武、宏达广博、刚健明敏”起村名,北宋名臣石鉴的故里——刚德村正得名于此。时光流转,兴衰更迭,带着美好的寓意和憧憬,刚德村走过千年,在新时代迎来了美丽蝶变。
中新网广西新闻12月2日电(谢 婷 黄以轮)位于右江两岸的南宁西乡塘区金陵镇,风景秀丽,百业兴旺,一派和谐,自古有“三乡十六村”之称,注重儒家文化,各村秉承“仁义道德、安居乐业、忠精勇武、宏达广博、刚健明敏”起村名,北宋名臣石鉴的故里——刚德村正得名于此。时光流转,兴衰更迭,带着美好的寓意和憧憬,刚德村走过千年,在新时代迎来了美丽蝶变。
产业兴旺富起来
过去的刚德村依托地理优势“靠江吃江”,以网箱养鱼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产业模式单一,带富能力不强,曾于2015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村”。随着右江全面综合治理,刚德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组下定决心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精心考察、引进技术、组建合作社,带领村民闯出一条“种养结合,多元发展”的“致富路”,建成南宁市的“菜篮子”“肉盘子”供应基地。
如今在刚德村,村民白天采摘好的瓜果蔬菜,傍晚都被客商抢购,凌晨销往南宁市各大菜市,村民种植收入可达18000元/年。养殖棚里,千头肉牛,万只鸽子,各类鸡鸭为广大市民供应放心肉;特色黄沙鳖年产数千只,深受市场欢迎。养殖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
产业强起来为刚德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村集体经济从5年前仅有的微薄租金到2021年突破30万大关。“今年我们还邀请自治区的农业技术专家出谋划策,打算发挥村民多年的‘渔业行家’优势,盘活村里的22个百年古池塘,发展‘水清鱼肥’生态新经济。”村党支部书记卢源高信心满满地展望道。
风貌提升美起来
随着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古村“塑形”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足加减法,全域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
村委认真听取民情民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清拆活动,拆除废弃危旧建筑23处,清理池塘、沟渠32处,完成3个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基本整治型村屯建设。增设“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5处,硬化道路25.5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50多盏,修缮提升文化广场,建设文化长廊,村庄建设得像公园。为强化长效管理,在原有9名保洁员基础上,聘请脱贫户、低保户为村级卫生保洁员、水域巡查员,划分责任区,维持村容整洁干净。
“过去村子里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路也不好走,晚上想带孩子出来玩,都不方便。”脱贫户黄河英说,“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旧房子拆除后,村民活动的公共场地也多了起来,村貌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幸福。”
文化塑魂强起来
“敬旧老以尊年齿,意思是要尊敬年高望重老人。尊重老人也是尊重自己。”村委副主任石干才正带着孩子诵读石氏家训。刚德村是邕州首位进士、壮族首位进士,北宋名臣——石鉴的故里,近千年的石鉴墓、数百年石鉴祠及三栋百余年清代建筑列入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石鉴祭拜习俗”被南宁市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枞槺树庇荫村民,百年古榕树屹立村中,全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2018年4月,由石鉴研究会主持,刘止平、石天飞编著的《北宋名臣石鉴》出版。2020年,石鉴文化室、农家书屋建成使用,用石鉴等先贤的忠贞爱国、团结互助、严正家风等优秀品德涵养刚德村民,强化“刚”“德”精神。村内还有50多栋清代乡村传统建筑和11条古巷遗存完整,千年渡船文化延续至今,更有万年“恐龙化石”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历史文物保护点,于南宁市博物馆展示的大石南宁龙即来源于刚德村大石坡。
近年来,该村驻村工作组与村党支部着力找寻文化脉络,细致梳理家风家训,建设精神文明。由此,一条20米长的“文化墙”应运而生,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支部建设、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多个板块。古今文化对接让千年古村更美丽。
“这条主干道这么打扮漂亮多了,上面写了文明美德和家风家训,我常常带孩子来这里看看,教育他讲文明、守规矩。”村民李银凤对记者说,“这里是孩子们校外文明大课堂,也是我们忆苦思甜、传承美德的好去处。”
风雨苍黄千百年,潮起云飞满目新。昔日古村落,今朝焕新颜。在新征程中,刚德村将凝心聚力、高歌奋进,谱写富强文明美丽的乡村振兴新华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