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东亚汉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北京桂林温州三地同步召开
发表时间:2022-05-25 14:32:22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5月21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与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之“东亚汉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在北京、桂林、温州三地设立分会场。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安平秋先生视频致辞。广西师大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广西新闻5月25日电(马艳超)5月21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与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之“东亚汉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在北京、桂林、温州三地设立分会场。

  古籍工作中收藏与保护、整理与研究、出版与利用三个重要环节的工作者相聚云端,以汇集多方智慧、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古籍文献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意义重大。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是中央主管机构在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形成的。它从总体要求、完善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五个方面做了全面、简要的论述,涉及古籍工作中的古籍收藏与保护、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出版与利用这三个相互连接的工作,涵盖了古籍工作的全部程序,是集思想政治原则与专业学术工作为一体的经典性文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安平秋在致辞中表示。

  安平秋指出,这次学术会议主题重点放在东亚地区,是在《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出台四十天的时候召开的,我们这次的学术论坛,也正是在这一文件的指引下进行的,是对《意见》的积极响应。系列论坛的后续会议,也会沿着这一文件指引的方向前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董事长黄轩庄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三十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致力于经典古籍的整理和珍稀文献的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600余种40余万册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经典古籍整理著作和珍稀文献图书,形成了涵盖普通古籍与经典古籍出版、大众古典文化阅读、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珍稀古籍文献档案资料等门类相对齐全的出版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轩庄致辞。广西师大出版社供图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源源在致辞中对温州的历史文化、温州大学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脉传承、温州大学汉籍研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随后,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小盾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特任教授芳村弘道先生、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陈广宏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之前学界的关注重心和工作重心,还是放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面对新材料,研究者必须走出旧视野,提出新思路和新问题。他强调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概念,认为东亚汉文化圈里诸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共通性,应从特殊到普遍,从民族性文本中寻找挖掘,抽象出具有共通性的意义,从而使民族性的文本挣脱其民族限制,克服其地方局限,引导人们养成对差异的欣赏和热爱,从而使文学研究成为人文主义的批评实践。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小盾教授对张伯伟教授的主张作了回应,认为东亚汉籍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全球化”是一个复数的概念,东亚汉籍研究应以文化圈为范围,不必过分强调民族性。王小盾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以中国书在琉球的二次创作、琉球对中国古籍的改制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什么是书”这样一个中国古籍研究的根本问题,从而对“汉籍”的概念再次进行界定:“汉籍”指的是经过编纂、用汉字书写的书籍,包括少数旁注标音符号和返点符号的书籍。继而将中国书传入琉球后的再生方式归纳为四种,并进行分类介绍。

  北京、桂林、温州三地同步召开线上会议。广西师大出版社供图

  黄仕忠教授介绍了对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的调查、编目与研究的情况。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把所有日本有关图书馆存藏的中国戏曲文献做一个整体的调查,汇编成一个目录,详细标注馆藏地及索书号,让学界知道日本到底有多少与戏曲相关的收藏。同时,为了让学界更多的学者能够看到并使用日本藏的这些稀见文献,他通过努力,与日本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将这些稀见文献影印出版。在调查编目、收集底本影印出版的过程中,对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进行研究,探索公私机构所藏文献的源流,追溯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发轫的过程,最后进入到近代以来日本和西方的交流,以及中国学术界在日本学术界影响下建立一些文学研究的新的分支学科的过程。黄仕忠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经历体会到,日藏戏曲文献的调查、整理、研究,不单单是文献的研究,而且文献背后所隐藏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值得去发掘。这些年来,他也鼓动他的学生以及一帮晚辈,更多关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在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如何应对西方的挑战,文明的挑战。

  日本立命馆大学的东亚汉籍研究大家和收藏大家芳村弘道教授认为,要对东亚汉籍进行全面研究,对朝鲜半岛的汉籍这个环节的考察必不可缺。朝鲜的汉籍深受中国影响,又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正如明治初年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录》这一先驱性事例所示,目前为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中日两国间,而对中日韩的汉籍交流这一整体现象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因此他展开了“朝鲜渡唐本”研究。“朝鲜渡唐本”是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中国刊刻抄写的汉籍(佛典暂不包括在内)。芳村弘道先生通过对“朝鲜渡唐本”进行调查,完成了解题目录,并拟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王勇教授对近代东亚笔谈文献进行全面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他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对日本《大河内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情况。

  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通过《王阳明文粹》的编纂、刊布,谈到近世日本的阳明古文接受,与中国本土阳明文献整理刊刻的情况相比较,以小见大,揭示出日本近世阳明古文接受的意义。

  研讨会北京会场。广西师大出版社供图

  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7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有4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和专题发言,内容涉及东亚汉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的各个方面,涉及面广,研究深入,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与个案研究等方面皆有不少亮点闪现。

  22日中午举行的闭幕式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评述。他认为,综观这次会议上6位学者的主旨报告和30多位学者的专题发言,东亚汉籍研究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从以东亚汉籍的收藏和整理研究为主,转变为该领域的工作继续拓展、东亚汉籍的传播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思路和方法发生新的变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本次会议不仅关注到东亚各国收藏的中国古籍,也关注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著、刻、抄的汉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认为,华夏文化从轴心时代发展至今,汉字符号系统是其核心,东亚区域共享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而汉籍就是承载文化的具体载体。本届论坛以东亚汉籍为主题,既有华夏文化复兴发展的大背景,也有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中、日、韩、越四国学者云端论道、切磋琢磨,具体论题涉及传统古籍、改制本、渡唐本、笔谈本,围绕东亚汉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东亚汉籍的收藏、东亚汉籍传播研究、影响研究、整体研究等议题展开全面探讨,视野宏阔、新见迭出、成果丰赡,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必将对东亚汉籍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论坛展现了学术机构、馆藏机构、出版机构密切合作,学者、研究馆员、出版人在《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旗帜下共襄盛举的精神风貌。(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