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广西山区老人传唱百年山歌 从爱好者变山歌手
发表时间:2022-07-15 16:57:45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韦运香,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甲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凤尾寨人。“生在歌乡,从小听家中老辈唱六甲山歌,当时觉得曲调好听又有趣就跟着唱。”韦运香说道。

侯芸莹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15日电(侯芸莹)“开口唱歌歌就来,歌在南山叠成台。”一阵阵嘹亮的歌声传入耳边。她头戴黑色布头巾,身着黑色土布衫,脚穿传统绣花鞋,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精气神很好,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一笑便成两弯月牙,但张口高歌时的气场十足。

  韦运香,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甲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凤尾寨人。“生在歌乡,从小听家中老辈唱六甲山歌,当时觉得曲调好听又有趣就跟着唱。”韦运香说道。

  韦运香所在的凤尾寨位于县城的老城区内,受地方民族壮、侗、苗、瑶的文化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六甲山歌”。她挚爱唱歌,农时劳作忙碌一天,闲时应景而唱,“唱两句散散心”给生活添乐趣,唱歌也减轻了不少劳作后的疲惫感。“我们那时没有过多的娱乐方式,最多的时间是在村里唱歌,这一唱就是十几二十年,唱的内容包括日常劳作生活和民间民俗风情。”韦运香说。

  这里有一支独特的支系“六甲人”,韦运香便是土生土长的六甲人,年少时便学唱山歌,歌龄20余年左右。2021年7月,受当地邀请加入六甲文化艺术团,入团后,便开始以凤尾寨组合参加各形式的歌谣比赛。“我们爱唱,不管舞台是大是小,只要有关于六甲文化展演我们都会积极报名参加。”韦运香表示,编词内容都是和组员研究探讨,目前一共编了有上千首六甲山歌。“每次唱一首要唱5分钟左右,唱的时候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吐字清晰,达到这样大家才满意。”韦运香说道。

  2012年,受广西卫视主办方邀请,韦运香带队凤尾寨组合前往南宁参加了首次比赛。“现场专家说我们六甲唱法独特,很有国际范。”韦运香深感自豪地说。最终成功在全广西众多队伍中斩获二等奖与奖金。当地政府得知后,向她们发放鼓励金以资鼓励,祝贺她们以参赛形式让小众唱风走出大山。目前,凤尾寨组合成了“六甲山歌”代表团,其综合评分在全县排名第一。

  走进这淳朴的小乡村,热情好客的六甲人,“六甲山歌”独特的唱风,吸引了各地媒体、各高校师生、游客,幕名而来了解六甲文化、语言、山歌等。“我记得很深刻,有两个外地的博士生联系到我,专门跑来我家听我唱六甲歌。她们拿着厚厚一本书记录关于六甲文化,在我家住了四天,对她们的疑问我和老伴一一解答,感谢他(她)们远道而来学习我们六甲歌。”韦运香说。

  韦运香表示坚持免费教学,哪怕只有一位也教。“有些没学过的孩子,刚开始学不习惯,都是一字一句慢慢教,我会坚持唱、坚持教,不怕带徒难,就怕没人学。”

  “六甲”山歌是一种无伴奏却多音调和声、曲调明朗高亢,为四声羽调式,弥留唐风宋韵。目前,“六甲山歌”被列入广西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重视下,当地每年不断举办不同规模的山歌民俗赛事、展演、活动等,提高山歌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不定期赴各乡镇巡回展演,培养群众对山歌的兴趣,壮大传承队伍,解决面临断带危机,让山歌文化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

  “从乡村田野唱到城市舞台,从爱好者到山歌手,希望有一天山歌文化能成为更多孩子们升学上的加分项。”韦运香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