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字号:
桂林黄沙瑶族乡“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2-08-19 17:14:2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黄沙瑶族乡距离桂林市区70多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仅2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素有“天然氧吧”美誉,境内有九滩瀑布群、秘境大峡谷、花坪云溪谷、宇海风光等景观,2018年入选“中国森林文化小镇”,2021年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广西避暑旅游小镇”称号。

  图为黄沙瑶族乡棕树湾村一角。文绍军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8月19日电(彭胜发 马可宣)“黄沙瑶族乡近年来变化很大,以前很少人听说的‘山沟沟’,现在有了‘避暑小镇’称号,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还得到了央视、新华网等媒体的推介,旅游旺季民宿爆满。”广西桂林市临桂区黄沙瑶族乡的民宿致富带头人、乡人大代表陈积伟说。

  黄沙瑶族乡距离桂林市区70多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仅2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素有“天然氧吧”美誉,境内有九滩瀑布群、秘境大峡谷、花坪云溪谷、宇海风光等景观,2018年入选“中国森林文化小镇”,2021年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广西避暑旅游小镇”称号。该乡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弘扬瑶族优秀文化,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和做好山区避暑文章,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山区林下经济

  “我们山里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搭建大棚种植的百香果,个大味甜品相好,虫少果多销路好,我们村种植的百香果,市场收购价会比周边乡镇每斤多1.5元,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现场采摘购买。”致富带头人陈少文指着自家百香果说道。

  陈少文是该乡围岭村第一个搭大棚种植百香果的人,投资10多万搭建了4个大棚,种植百香果30亩,百香果每年量产3万多斤,是村上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还成立合作社吸纳脱贫户入社,传授种植技术,带领乡亲们致富。

  游客到围岭村百香果基地采摘留影。赵积亮 摄

  黄沙有三宝,“蜂蜜、干鱼、灵香草”。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推广百香果大棚种植技术,加强罗汉果产业的技术指导,推进高山蜂蜜养殖;大力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灵芝、五香草等中药材示范基地和高山有机茶园种植示范区;引进技术,引导农户在桂花树下种植松茸、香菇等,形成“林地保护——树皮(树叶)种松茸——松茸养地”的绿色种植循环。

  截至目前,该乡蜜蜂养殖2700余箱,种植罗汉果2100余亩、百香果1250亩、茶叶650亩,种植灵香草、钩藤等名贵中药材1000余亩;培育松茸15000多株,香菇菌棒20万棒。同时,鼓励村民种植杉木、毛竹等,每户每年收入约2万元。

  瑶族文化融合发展

  黄沙瑶族乡是少数民族乡,瑶族群众能歌善舞、勤劳善良。群众以山为生,素有“靠山吃山”的说法。以前的群众靠砍竹伐木为生,现在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结合避暑小镇的开发、民宿旅游业的兴起,群众开始以山致富,挖掘瑶族特色,开发“盘王节”“尝新节”“晒衣节”等瑶族节日;制作翡翠豆腐、芭蕉芋酒等特色美食;传承火塘文化,围着火炉对山歌;编排竹竿舞、挖地歌等瑶族歌舞,以歌会友,以舞迎亲,带动三产融合。

  该乡党委委员周冬平说:“为了将瑶族特色展现给游客,提高服务满意度,乡党委政府组织致富带头人去参观体验了龙胜、阳朔等地的民宿,引导大家摸索一条‘可看、可吃、可玩、可体验’的民宿发展路子。”

  据了解,近年来该乡挖掘瑶族文化特色,开展民族风情体验活动,依托黄沙山水,举办户外体育赛事活动,依托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发展科普教育研学游等,不断扩大知名度。

  积极打造“网红”村落

  该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中国森林文化小镇”和“广西避暑旅游小镇”为依托,推进生态乡村游,发展避暑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将极具瑶乡特色的闲置民房进行有效整合,引资建设一批极具瑶乡特色的精品民宿,全面提升黄沙乡村旅游品质,打造了棕树湾、陈家、朱家等“网红村”。

  陈家村花瑶民宿为游客展示“翡翠豆腐”传统制作工艺。马可宣 摄

  “我是在抖音上刷到的黄沙陈家村的,这里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瑶寨风貌,瑶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很有瑶乡风情,趁孩子暑假来看看、玩玩。”来自柳州的旅客黄先生说。

  据了解,陈家村瑶族传统村落改造工程,于2019年开始进行木楼外围打磨、上漆,和护栏、花圃、进村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村22户“形象提升”,改善人居环境。陈家村的“花瑶民宿”是黄沙瑶族乡传统村落改造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打造了棕树湾村精品示范型村庄,现已实施房屋立面改造75户,翻新沟渠200余米,绿化整治村道400米。

  乡党委书记唐梓刚说:“我们将持续发力,结合黄沙瑶族乡的气温气候、民俗、景色、资源等,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