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法制
字号:
探访广西“活化石”民族新家园:“一步跨千年”迈入现代生活
发表时间:2022-11-22 15:10:31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11月21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的山区,清晨的薄雾绵延在群山之间,为当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位于南丹县境内的朵努社区,上百栋别具特色的安置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腰之间,这是当地白裤瑶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图为一名白裤瑶居民正在纺织。 韦国政 摄图为一名白裤瑶居民正在纺织。 韦国政 摄

  中新网河池南丹11月21日电 题:探访广西“活化石”民族新家园:“一步跨千年”迈入现代生活

  作者 刘俊聪 韦国政

  11月21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的山区,清晨的薄雾绵延在群山之间,为当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位于南丹县境内的朵努社区,上百栋别具特色的安置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腰之间,这是当地白裤瑶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这支曾长期深居山中的古老民族,不仅在新的家园里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其古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在不断延续。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通过手机了解信息。 韦国政 摄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通过手机了解信息。 韦国政 摄

  走出大山“拥抱”新生活

  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其主要生活在广西和贵州交界地带,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女子则穿着以蓝白色为主调的百褶裙。长久以来,深山之中的白裤瑶几乎与世隔绝,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

  今年30岁的白裤瑶居民何凤珍表示,曾经山中的老家由泥土堆砌而成,路不通,家中不仅没有水电,到达最近的集市也需要翻山越岭,步行近3个小时。

  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集中安置点项目。经过半年时间努力,建成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集中安置点。2018年春节前后,1.35万名白裤瑶民众陆续搬出大山,入住新居。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敲击铜鼓。 韦国政 摄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敲击铜鼓。 韦国政 摄

  走进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安置点的朵努社区,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楼房依山而建,宽敞的水泥路在山间环绕。漫步在社区之中,随处可见铜鼓、瑶王印、陀螺等白裤瑶元素图案,不少白裤瑶居民在家门前闲聊。

  2018年,何凤珍一家从深山之中搬到朵努社区,交通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她倍感欣喜。“现在到达县城只需半个小时,我还应聘成为社区的协管员,每个月能领1500元工资,生活逐渐变得稳定。”何凤珍说道。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进行“猴棍舞”表演。 韦国政 摄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进行“猴棍舞”表演。 韦国政 摄

  通过教育帮扶融入现代文明

  “白裤瑶居民从深山之中走出,不少陋习与现代文明相冲突,这些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去改变。”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第一书记黎夏表示。

  今年39岁的黎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白裤瑶人。她表示,为帮助白裤瑶居民改善陋习,朵努社区采用“积分制”的激励方式,逐渐将其引入现代社会。

  创办经营实体奖励8分、房屋无乱搭乱建奖励10分……社区内的居民,都可通过积分奖票领取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吸引白裤瑶居民快速融入现代文明。

  除改善陋习外,白裤瑶优良的传统文化也通过“积分制”保留。“油锅”是白裤瑶社会延续至今的传统组织,在此前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几十户白裤瑶人家组成“油锅”大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敲击铜鼓。 韦国政 摄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敲击铜鼓。 韦国政 摄

  如今,“油锅”组织的团结精神在朵努社区进一步延续。“刚刚搬入朵努社区,邻里街坊都互不认识。通过社区内互帮互助的奖励积分,社区内的白裤瑶居民也更加团结。”黎夏表示。

  而早前走出大山的新一代白裤瑶民众,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同胞迈入现代社会。

  今年18岁的白裤瑶居民何金林,在今年7月份顺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他希望通过在社区民族班任教的方式,来帮助社区内的白裤瑶青少年提升文化水平。

图为“镶嵌”在山腰上的朵努社区。 韦国政 摄
图为“镶嵌”在山腰上的朵努社区。 韦国政 摄

  长期在广东奔波的白裤瑶居民谢振宏表示,搬出大山后的白裤瑶民众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今,从事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的他,已帮助社区内数十名白裤瑶居民找到心仪的工作。

  “此前深居在大山之中,白裤瑶居民消息闭塞,交通生活很不便。现在大家搬来社区共同居住,更加利于统一进行就业帮扶。”谢振宏说道。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玩转陀螺。 韦国政 摄
图为白裤瑶居民正在玩转陀螺。 韦国政 摄

  文旅项目留住古老技艺

  在朵努社区的织绣坊内,26岁的白裤瑶居民黎秋忆正在电脑前绘声绘色地演讲。此时的她正作为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参加广西全区青年创业创新大赛。

  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裤瑶服饰。白裤瑶妇女精通纺织印染,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蓝靛染制作技艺。

  “在白裤瑶的传统文化之中,家中的女孩子从7、8岁起便开始学习瑶族服饰制作。我们的服饰有着古老的图案和花纹,一套白裤瑶盛装售价可达上万元。”黎秋忆说道。

图为白裤瑶居民将陀螺甩出。 韦国政 摄
图为白裤瑶居民将陀螺甩出。 韦国政 摄

  如今,这间织绣坊已成为白裤瑶服饰文化的传承基地,并吸纳当地多名妇女参与织染劳动。黎秋忆还创新性地将蓝靛染技艺用于背包、枕头等现代物品的制作之中,让瑶族服饰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为保护白裤瑶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朵努社区内共设立5家非遗作坊。除织绣坊外,还有铜鼓制作坊、陀螺制作坊等。

  与朵努社区相配套的王尚小学,开设的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等15个民族文化兴趣班,受到白裤瑶孩子们的欢迎。

图为黎秋忆正在线上参加广西全区创业创新大赛。 韦国政 摄
图为黎秋忆正在线上参加广西全区创业创新大赛。 韦国政 摄

  “我的大儿子在学校参加‘勤泽格拉’(白裤瑶传统舞蹈)表演队,二儿子则参加竹竿舞表演队,他们每次跳完回来都非常开心。”何凤珍笑道。

  如今,朵努社区不仅是白裤瑶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时也是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今年上半年,朵努社区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速2%。

图为朵努社区航拍图。 容凤仁 摄
图为朵努社区航拍图。 容凤仁 摄

  为了让白裤瑶居民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变为可看得见的收益,朵努社区专门组建了非遗技艺表演队,并邀请专业人士为表演队编排了一系列精品节目,每年为白裤瑶居民带来可观收入。

  朵努,在白裤瑶语言中指“越来越红火”。如今,这座位于山区的白裤瑶新家园,正逐渐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生存蜕变。(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