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时政外事
字号:
南宁高质高效完成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
发表时间:2022-08-22 15:51:46来源:南宁日报

摘要提示:今年5月起,南宁市启动了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并完成排查任务,共排查河流岸线470多公里,排口溯源率达100%。

  科学精准溯源 把好入河“闸门”

  ——我市高质高效完成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南宁市境内有郁江、红水河、右江等多流域岸线,为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全面掌握我市境内河流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今年5月起,南宁市启动了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排查并完成排查任务,共排查河流岸线470多公里,排口溯源率达100%。

  前期准备扎实充分,“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单位深入学习入河排污口排查标准规范和技术细则,收集关键图件资料,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排查工作路线及方法,并组织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专项培训。同时,密切联系气象部门,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调整与优化工作安排,抢抓晴天黄金窗口期,在持续性暴雨来临前的有限时间内,高效推进排查工作,确保了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多部门协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按照应查尽查、有口皆查的原则,生态环境、住建、水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排查,并协调流域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参与排查工作。同时,属地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现场跟踪指导、防止错漏。多部门联合发力,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及质量。据统计,此次排查人员累计出动100多人次,其中涉及市政给排水、物探、环境工程、测绘类等各专业技术人员达73人次,多专业融合,从技术性上确保了排查成果质量。

  既用高科技,又用“笨功夫”。排查过程中,找清源头,明确责任主体是关键。南宁市借助科技力量强化“技查”,投入各类现场排查设备、水质流量监测设备、溯源调查设备、检测设备20台套。其中,现场排查配备了手机及平板电脑、无人机、载人船等。针对疑似问题点位,利用CCTV管道机器人、QV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全线路排查直至找到问题源头。同时,排查做到“淹没排口不放过、溯源难度大的排口不放过、‘消失’排口不放过”等三个“不放过”:对于被河水淹没或半淹没的排污口,通过在上游探查有条件的采样点位、开启检查井进行采样检测;管径相对较大且存在跌水的箱涵,采取人工入箱涵的方式,确定箱涵中接入管线数量以及收水、排污、排水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市级黑臭水体整治中已取得部分排污口排查成果,多年来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等措施控源截污,大部分排污口均已截流消失,在排查中,技术人员逐一进行现场核实,并现场印证排污口截流情况及截流去向。

  建立名录“一口一档”,分类整治“一口一策”。此次排查,南宁市累计对526个有水排污口开展水质监测,结合我市数字地形图、地下排水管线图、三维影像图等多种数据源,建立关联分析,对287个水质超标的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形成流域水功能区、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信息“一本账、一张图”。

  下一步,南宁市将在排污口“查、测、溯”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要求,明确整治目标和时限,组织开展整治。同时,结合此次排查经验做法,推进建成区外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加快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强化流域风险管控,守好绿城南宁入河“闸门”,持续改善主要流域水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记者杨盛 通讯员农姁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