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新时代壮美广西“大思政课”
- 发表时间:2022-10-09 15:26:13来源:央视网
摘要提示: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取得实践成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讲好新时代壮美广西“大思政课”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取得实践成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22年9月22日至28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广西)”网络主题活动在八桂大地拉开帷幕。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研学团跟随中央网络媒体和地方网络媒体,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把思政课课堂搬到田埂,搬进湿地,搬上高山,搬向大海,秉持问题导向—理论深耕—价值引领的理念,走出了一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这堂多场域、沉浸式的生态文明主题思政课,让研学团师生看到了大美中国壮美广西自然风光之美,领会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之魅,体悟到人民群众保护生态发展社会实践之伟!
这堂思政课“悦览”了八桂大地山水画卷之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指示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广西统筹水环境系统治理,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沿海红树林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桂大地山水画卷之美为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这堂思政课领悟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之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习团这一路走来,从清澈见底的漓江水到深蓝浩瀚的北部湾,从退耕还湖退耕还湿的会仙湿地到海上卫士红树林的保护,再到涠洲岛珊瑚礁的修复,体悟到了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真谛;从桂北大地龙脊梯田谷农、民宿店老板到北部湾涠洲岛渔民灿烂的笑容,感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魅力。
这堂思政课体悟了人民群众保护生态发展社会实践之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离不开党的伟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比如,当研学团师生抵达北海冯家江国家湿地公园时,看到河水清澈、绿荫葱葱、白鹭齐飞,看到漂亮干净的健身跑步道、现代感十足的科普场馆、市民游客灿烂的笑容,根本想不到这里几年前还遍布养猪场、养鱼池、养虾塘,是居民生活废水和养殖业污水直排入海的“臭水沟”!
昔日污水横流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为市民提供集休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中央公共绿地,这些重大的成果和巨大的变化都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广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更好满足当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重大的成果和巨大的变化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成果。人民群众逐渐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推动了生态环境向优向好向美转化。
这堂多场域、沉浸式的生态文明主题思政课,让研学团师生不断反思,未来要建设好“大思政课”,需建好“大课堂”,建好“大师资”,用好“新平台”。
讲好“大思政课”,要建好“大课堂”。“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要坚持系统观念,练好内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讲好“大思政课”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首先,要汇聚“大”的合力。汇聚“大”的合力,不仅需要延展课堂“半径”,也需要丰富的育人主体和渠道,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启一场能真正实现双向奔赴的真理之行提供有力有感有效的支持!其次,要善用“大”的资源。“‘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壮阔天地、江河湖海、绿水青山,处处是课堂;田间地头、港口码头、公园街道,处处皆教室;博物馆的文物、丰收的稻田、五彩的珊瑚,物物是教材;第一书记、漓江导游、污水厂工人,人人为教员。多场域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育人主体,成为建好大课堂的新基元。
讲好“大思政课”,要建好“大师资”。思政课能否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至关重要。“大师资”的建设需要建设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堂壮美广西生态文明“大思政课”,锻炼了思政课教师多场域教学环境的适应力,切换教学设计多样化的灵活性,教学引导和启发随时应变的机动力。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仰,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以渊博的知识启发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浓厚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丰富思想,成长成才。大师资的建设也需要多样化的育人主体。从龙脊梯田的谷农、长发红瑶寨的村民到铁山港码头的工人、涠洲岛民宿的老板;从汉文化博物馆的馆长、金海滩红树林的讲解员到与研学团同行的网络媒体的记者们,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人人都从自身挖掘育人素材,通过自身的途径,向社会向青少年讲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讲好“大思政课”,要用好“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故事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在讲好新时代壮美广西生态文明“大思政课”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效率高、效果好。比如中央网络媒体记者采取即时传播模式,传播形式有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类型,单篇新闻点击率较高,传播面较广,关注度较高。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与中央网络媒体、地方网络媒体紧密配合,线上线下结合,一同讲好壮美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新故事。未来讲好“大思政课”,一定要拥抱网络,接入网络,用好网络。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蒙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