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广西高招录取预计8月17日结束 多措并举确保公平公正
发表时间:2022-07-25 09:49:24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为确保录取公平公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根据教育部招生工作规定,科学制定广西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包括排序投档规则、计划调整规则、录取审核规则等。同时,8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招生录取工作。

    计划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计划缺额信息。 杨金娇 摄
计划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计划缺额信息。 杨金娇 摄

  中新网南宁7月25日电(杨金娇 林艳华)广西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预计8月17日结束。“录取现场是怎样的?”“如何确保录取公平公正?”这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为确保录取公平公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根据教育部招生工作规定,科学制定广西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包括排序投档规则、计划调整规则、录取审核规则等。同时,8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招生录取工作。

  据介绍,招生计划是录取工作的源头,计划工作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审核流程。在录取过程中,广西招生考试院严格执行教育部核定的本科招生计划和自治区核定的专科招生计划,计划调整必须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中进行,且须严格经过与院校的充分沟通、录检人员对生源情况初审、计划组工作人员对计划调整合理性公平性复核并报计划组组长最终审批等流程才能完成,确保了计划工作的科学合理、准确有效。

档案调配组工作人员在模拟投档。 杨金娇 摄
档案调配组工作人员在模拟投档。 杨金娇 摄

  录取期间,计划组工作人员根据院校的意愿和生源情况,积极主动与院校沟通,争取优质院校对广西增加更多的招生计划,为广西考生争取更多录取机会。截至7月24日,共有116所院校向广西增加723个招生计划。

  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减少退档考生人数。广西高校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录取,考生电子档案的投放,由计算机按相应程序自动进行,不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以“平行志愿”投档为例,“平行志愿”投档时由计算机对考生分科类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实行一次性检索投档。

  为了减少退档考生人数,广西招生考试院采取多项措施:一是多次模拟投档。为确保每一所招生院校投档结果的精准,各批次在正式投档前都进行多次模拟投档,对院校的生源情况和投档线进行预测,并及时通知招生院校根据模拟投档的生源情况及本校招生计划,调整投档比例,尽可能减少退档考生数。二是降低投档比例。原则上按招生计划的1:1投档,招生院校要求提高投档比例的,也就是要求投档数多于计划数的,必须承诺只要考生选择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且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符合录取要求的,则全部录取。三是严格审核退档理由。正式投档后,招生院校的工作人员在本校下载并审阅考生电子档案,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对退档考生如实写明退档原因。收到院校拟录取结果后,广西招生考试院录检员仔细对照招生规则,检查考生的退档理由是否充分,避免不合理退档情况发生。

录检员正在审核招生院校的拟录取名单。 杨金娇 摄
录检员正在审核招生院校的拟录取名单。 杨金娇 摄

  实行双人录取审核。录取审核是保证录取公平公正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广西招生录取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原则进行,学校是招生录取的主体,对录取结果负责,广西招生考试院监督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的情况,审核是否按计划招生,是否按事先公开的规则录取。

  广西实行“双人录检”的办法,即两名录检员为一组,每名录检员独立对照院校的招生章程、专业分配规则、身体条件要求等,对招生院校提交的拟录取名单进行审核,双人审核无误、结果一致后才能通过录检,招生院校才能正式录取考生。双人录检既能防止错漏,也能互相监督,是保证录取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录取审核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广西招生考试院还使用录取审核辅助程序,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保障录取结果准确无误。

  加强特殊考生关怀。为把对残疾考生及司法行政系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等教育优待对象的关怀落到实处,广西招生考试院专门建立工作台账,跟踪其录取进度,确保其切实享受到优待政策。

  加强信息公开,认真做好政策解答。为做好招生录取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全心全意服务考生和家长,广西招生考试院主动公开各项招生信息,并认真为考生、家长做好政策解答。在每一批次每一轮投档后,及时整理、公布院校最低投档分数线,让考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投档情况;同时,及时整理、公布未录满的院校计划缺额信息,向考生再次征集志愿;公布的录取日程表细化到具体时间点,方便考生及时查询个人档案状态及录取信息;设立咨询组,热情接待考生和家长来电来访,及时权威答疑解惑。截至7月24日,共接待考生和家长来电咨询3609人次和来访咨询56人次。(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