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广西巴马:“候鸟”与乡亲双向奔赴 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2025-10-31 11:14:45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近年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候鸟”党委的穿针引线下,这群“异乡人”早已与辖区2.8万瑶汉乡亲打成一片,共同构成多元聚居格局——盘阳河畔共同清理垃圾、文化广场共唱瑶歌、助学路上携手同行,共绘民族团结与公益新图景。

  中新网广西新闻10月31日电 (黄艳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地处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盘阳河蜿蜒穿境而过,生态优势显著,是巴马长寿康养旅居核心区。每年秋冬季节,近4万人次的外省游客在此驻扎,被称为“候鸟人”或“新巴马人”。

  近年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候鸟”党委的穿针引线下,这群“异乡人”早已与辖区2.8万瑶汉乡亲打成一片,共同构成多元聚居格局——盘阳河畔共同清理垃圾、文化广场共唱瑶歌、助学路上携手同行,共绘民族团结与公益新图景。

  针对“候鸟人”数量多、分布散、需求多元的特点,甲篆镇积极开创“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格局,构建“镇党委—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机制,整合3个“候鸟”党组织,强化组织协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自治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以前觉得是外人,现在‘候鸟’党委在,咱们就是一家人!”黑龙江“候鸟”王大爷的话,道出了不少“候鸟人”的心声。2024年11月,王大爷反映小区健身器材老化,“候鸟”党委委员黄宝林当天就联系镇文体站协调器材更新,仅用5天便完成了20余件新器材的安装调试。

  截至2025年10月,“候鸟”党委累计收集“候鸟人”生活诉求、发展建议100余条,协调解决就医挂号、农产品代销、居住环境改善等民生问题30余件。“候鸟”党委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彰显,“有事找候鸟党委”成为辖区群众与“候鸟人”的共识。

  “以前晚上就待在家里,现在跟着张老师唱歌,和‘候鸟’朋友跳舞,日子热闹多了!”村民蓝女士的脸上满是笑容。甲篆镇党委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指导“候鸟”党委搭建文化共建平台,依托“三月三”、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民族团结节”“百家宴”等主题活动,有效增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情感认同,营造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厚氛围。

  “来,跟着我唱:盘阳河水清悠悠,瑶家儿女乐悠悠……”在坡月村同心文化广场,68岁的“候鸟”党委委员、蓝色纽带党支部书记张敬兰正带着20余名本地村民排练合唱。作为退休教师的张敬兰主动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候鸟”党委牵头,整合15名“候鸟”文艺骨干与18名本地民族文化传承人,开展“瑶歌教学”“长鼓舞培训”等活动,创作《盘阳河水清悠悠》《瑶山迎客舞》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推动“候鸟”文化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张敬兰介绍,目前该组织有志愿者2000余人,每月开展2次环保活动,累计清理垃圾30余吨,参与人数超6000人次。如今的盘阳河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河道生态改善助力旅游发展,带动沿岸30余户农家乐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来了就是‘巴马人’,现在不是口号,是咱们镇3万‘候鸟人’和2.8万本地乡亲的心里话。”甲篆镇“候鸟”党委书记覃荣成说。2024年甲篆镇获评“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下一步,甲篆镇“候鸟”党委将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候鸟”与乡亲双向奔赴,奋力谱写盘阳河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完)

【编辑:冯抒敏】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