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乐:党建赋能解锁社区基层治理密码
摘要提示:西桂林市平乐县近年来坚持以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农场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以强大的组织力和引领力推动社区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协同上、行动上积极转变,推动农场社区实现从“农场记忆”到“幸福社区”的蝶变。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2日电(唐文睿)广西桂林市平乐县近年来坚持以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农场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以强大的组织力和引领力推动社区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协同上、行动上积极转变,推动农场社区实现从“农场记忆”到“幸福社区”的蝶变。
源头农场社区位于平乐县源头镇,其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这里原是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场部所在地。2018年后,随着农垦改革深入推进,源头农场被整体改制,原有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养老服务等大部分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正式纳入属地管理,成立了源头农场社区。
作为新成立的社区,历史积累为零,运行机制不畅,社区治理的转型迫在眉睫。源头镇坚持将党建阵地前移,将组织生活下沉到社区居民身边,打造“民情夜话会”“党员中心户”等微型阵地,党员干部进家入户,与退休职工、困难群体、产业骨干等重点对象谈家常、听诉求,精准把握民意脉搏。
该镇定期组织社区宣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讲解乡村振兴战略,让党的声音浸润民心,破除群众“等靠”思维。积极引导一批有威望、有公心的老党员担任社区事务监督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成为凝聚人心、弥合分歧的核心纽带。
社区成立初期,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多为“新手”,缺经验、没头绪,群众对社区工作不认可不理解,矛盾纠纷易发多发,每年需要调解的矛盾纠纷数量都在20起以上。源头镇坚持以组织赋能推动协同共治,积极构建“党建+红色网格”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向下扎根,促进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在基层治理中有形、有效覆盖。
在源头镇党委的领导下,农场社区进一步优化网格体系,重组社区网格,优先选拔党性强的本地党员、退役军人、优秀青年担任网格员,进一步建立完善基层党员网格全覆盖机制,在社区建立综治网格党支部,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实现每个网格至少有一名党员,并按照有职党员定岗、无职党员设岗形式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服务,使党员成为连接各网格的“经络”。同时,激发全民参与的主动性,通过社区微信群等畅通“线上+线下”民意反馈渠道,有效增强居民归属感荣誉感。
党组织强了,凝聚力强了,人心就齐了。近年来,农场社区纠纷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仅3起,较2018年下降88.89%,调解率100%。
谈到社区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源头农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国琴表示,社区网格化体系建立起来后,社区的“民声”响应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为群众办事的效率明显提高。现在,像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安全隐患这样的事情,只要群众发现后和网格员说一声,很快就能得到反馈和解决。
源头镇还以源头农场社区为样板,在全镇范围推深做实“有事找书记”治理机制,建立“问题工作”数字化台账,将群众来信来访、网络诉求逐一登记、集中管理、提级办理,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
通过网格把治理力量下沉,平乐县源头镇充分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使每个网格都成为群防群治、矛盾化解、源头治理、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加快构建“一格多元”的基层治理格局。如今,“有事找网格员”已成为当地的邻里共识,一张张“网格便民联系卡”搭建起干群便捷“连心桥”,“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正成为“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写照。(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