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稳步推进

2025-09-16 10:35:08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初秋,在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绵延数百公里的“战场上”,广大建设者们正在抢抓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构建“双水源+智慧调度”系统,工程将使桂南地区抗旱应急供水能力提升3倍,保障特大干旱年基本用水需求。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15日电(王克础 卢明发)初秋,在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绵延数百公里的“战场上”,广大建设者们正在抢抓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两年来,这条跨越桂南4市21个县级行政区、总长度491.1公里的输水长廊,已悄然成为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的命脉所在。

  作为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环北广西工程自2023年9月8日开工建设以来,以郁江为核心水源,通过连通郁江与北部湾桂南诸河,串联西津、那板、凤亭河等15座大中型水库,构建起纵横交错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将有效缓解区域缺水情势,完善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

  工程覆盖的南宁、北海、钦州、玉林4个供水片区,正逐步形成“引补相济、调蓄结合”的水网体系。截至今年8月31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8.44亿元,占批复概算总投资278.39亿元的31.77%。2025年已完成投资28.04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55亿元的50.96%。永久用地已获批,临时用地租地协议签订超七成,为全面加快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启动两年来,数以千计的建设者奋战在491.1公里长的战线上,一座跨越山海、惠泽民生的世纪工程正拔地而起。

  “群众收割到哪里,我们就挖到哪里。”2024年10月,秋日的阳光洒在宾阳县武陵镇广袤的田野上,黄澄澄的稻浪随风起伏。虽然已经签订租地协议,但村民们还未完成收割。A3标项目部毅然决定:等群众完成收割后再进场清表。

  炎炎热日,环北广西工程宾阳干线隧洞深处,一台直径达4.13米、总长300米、重约800吨的敞开式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正以智能刀盘切割坚硬岩层,切割下的碎石通过全封闭皮带系统源源不断运出洞外。

  面对隧洞开挖断面小、掘进距离长、地质岩层硬(单轴抗压强度达到186MPa)、通风效果差、劳动强度大等施工难题,环北广西工程创新引入7台国产TBM,其中5台已顺利始发,其余2台将于年底全部投入运行。每台TBM最高单班进尺20米,最大日进尺36米。

  西津管厂是广西区内首个采用全封闭生产车间保证产品生产工艺质量的智慧工厂,厂房投入约1亿元,采用智能恒温控制技术。管材采用食品级无溶剂环氧液体防腐涂料,寿命使用年限长达50年。车间生产全流程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及全流程数字孪生视频管理。通过在管材内植入RFID芯片,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性。西津管厂可实现日产DN2400管材40节或DN3600管材22节的产能,年产值可达约1.5亿元。

  工程建成后,南宁六景工业园区日均10万吨用水缺口将得到解决,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扩产,预计新增年产值320亿元。通过构建“双水源+智慧调度”系统,工程将使桂南地区抗旱应急供水能力提升3倍,保障特大干旱年基本用水需求。

  工程不仅满足工业用水需求,更注重生态效益。通过向沿线河道实施生态补水、新建鱼类增殖站等,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在浦北县武利江畔,曾经因缺水而萎缩的湿地正在恢复生机,白鹭等珍稀鸟类重现江面,构成一幅人水和谐的生动画卷。

  数字赋能推动质量革命。聚焦于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环北广西工程围绕施工过程中人员管理、安全质量、设备管理、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等核心板块,搭建了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前端传感设备,利用物联网、数字孪生、GIS等技术手段,对施工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施工过程的远程管理和实时监管,减少了人为监管的盲区,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更全面细致,进一步提升施工安全质量管控水平。目前智慧工地系统共投入689个感知设备,覆盖19个标段共157个工作面。

  展望未来,工程到2035年多年平均供水量可达8.05亿立方米,到2050年多年平均供水量达11亿立方米。届时,将形成以郁江为核心,连通桂南诸河的现代化水网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平陆运河经济带因水而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借水突围,环北部湾城市群依水而强,这种“以水兴产、以水促融”的发展逻辑,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环北广西工程从规划之初就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一条生态廊道。在工程设计上,充分避让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栖息地,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采用环保施工工艺,控制扬尘、噪声污染,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工程还特别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设生态涵养区、实施植被恢复等措施,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在输水线路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沿线地区的生态用水需求,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工程建成后,将为沿线地区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减少地下水超采,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为加强农业灌溉、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创造条件。(完)

【编辑:林艳华】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