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构建新警培养体系
摘要提示:针对新入职民警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成长周期过长”等问题,该局近年来探索构建了“1234”培养体系(“一把手亲自抓+‘资源+制度’双重保障+‘三维一体’量化评价+‘四维联动’实战化培养”),扎实推行《新入职民警综合能力培养方案(试行)》,呈现出“实战引领、精准滴灌、全程赋能”培养新格局。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0日电(李欢 姜佳丽)广西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10日介绍,针对新入职民警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成长周期过长”等问题,该局近年来探索构建了“1234”培养体系(“一把手亲自抓+‘资源+制度’双重保障+‘三维一体’量化评价+‘四维联动’实战化培养”),扎实推行《新入职民警综合能力培养方案(试行)》,呈现出“实战引领、精准滴灌、全程赋能”培养新格局。
破题:直击痛点,构建三维能力培养体系
“案件材料不够规范”“群众工作方法单一”这是在新警转正座谈会上反映的突出问题。面对新警在执法实践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海城分局精准施策,构建起以理论筑基、实战砺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着力打通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通道。
理论筑基环节,海城分局推出法制部门联系审核员制度——由法制部门安排1名法制审核员对应联系2至3个办案所队,通过“日常驻点答疑+即时响应咨询”的方式,提供“小范围、精准化”的法律指导,确保新警在实战中即时解决法律困惑;同步增设公文写作专项训练——由分局宣传办开发系列课程,覆盖通知、报告、通讯稿件,采取“专家授课+模拟写作+两级评改”模式,将优秀作品推送至政务平台展示,对多次不合格者约谈督导,确保新警掌握规范表达能力。
实战砺能环节,在“邻里纠纷调解”等多个高频警情模拟基础上,通过“案例复盘+协同处置”,提升“快速响应、规范发声、有效引导”的实战能力。职业素养环节,海城分局结合“英模讲堂”开展“公文写作与群众沟通”专题分享,邀请优秀民警传授“如何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法规”“如何通过文书体现执法温度”等实战经验,推动能力素养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
创新:双导驱动,实施三阶段递进赋能机制
“这个通讯稿件对事件情景描述不够清晰……”业务警师在新警公文写作评改会上逐份点评作业。而在另一堂特殊的“廉政课堂”上,庭审现场取代了传统教室,海城分局创新采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将庭审现场转化为廉政教育的生动课堂,让新警在真实的法治场景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海城分局创新建立“业务警师+思政警师”双警师制,将培养周期细化为筑基期、提升期、赋能期,通过全方位、精准化的分层次培养,有效推动新警能力阶梯式跃升。
筑基期重点开展政治轮训与基础能力培训,提升期在独立完成基础业务基础上,实施“警种定制+专项攻坚”培养,赋能期推行“小警师”模式,经过提升期的新警需结对指导1-2名新入职民警,协助开展基础业务培训,并组织开展“技能比武”,通过“现场处置+复盘点评”强化实战技能。
深化:机制创新,构建全周期培养闭环体系
2025年10月,海城分局在试点基础上正式印发培养方案,将培养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由“偏科民警”锻炼成为在所队会执法办案,进社区会做群众工作,到企业、学校会做宣讲,担任领导岗位会组织指挥的“全科民警”,真正成了公安人才培养的“加油站”。
为强化新警执法办案实效,海城分局建立执法办案量化积分机制,形成个人执法档案,实现能力短板的动态追踪与精准预警。有效引导新警在实战中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海城分局还创新“1年跟踪+3年帮扶”机制,为新警定制“年度公文写作提升计划”,通过系统化培养,新警独立完成执法文书合格率从试点前的68%提升至目前的98%,群众对新警服务满意度更是高达100%。
据悉,海城分局将持续深化“1234”培养体系,以“提笔能写、遇事能处、开口能讲”为目标,帮助新警在实战磨砺中成长。(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