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桂林理工大学陈平团队为绿色基建赋能
摘要提示:谈及最具代表性的产学研成果,陈平以与广西鱼峰水泥、宝武环科合作的“超细钢渣粉制备技术与产业化”为例,阐释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历程。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7日电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蓝图即将展开。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我国科技事业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其中,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打通创新链条、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其成果与经验尤为引人关注。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主任陈平,带领团队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与绿色海洋工程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成为行业典范。
陈平长期深耕于绿色土木工程材料研究。近年来,他与团队聚焦于绿色低碳胶凝材料技术,直面建材行业高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高碳排放的三高痛点;深耕于绿色海工材料与重大工程应用,攻克了海洋高盐、高湿等复杂腐蚀环境下的材料耐久性瓶颈;专注于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集成示范,实现了工业固废的高值化规模应用。
谈及最具代表性的产学研成果,陈平以与广西鱼峰水泥、宝武环科合作的“超细钢渣粉制备技术与产业化”为例,阐释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历程。
“钢渣难磨、活性低、稳定性差,其高效资源化利用是世界性难题。”陈平介绍,团队经过持续技术升级,开发出“超细粉磨装备+复合激发剂”的核心解决方案,成功将钢渣掺量提升至50%,产品活性指数达到S105级,实现了工业化稳定生产。
这一技术突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武汉宝武环科建成年产60万吨、在北海鱼峰建成年产150万吨的产业化生产线。产品不仅大规模消纳了钢渣等固废,更作为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使水泥用量下降10%~20%,成本显著降低,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缓解了优质建材资源短缺的压力。
任何创新都不会一帆风顺。陈平教授坦言,团队在推进项目中遭遇了技术、协作与市场的三重挑战。对此,团队通过多维突破,跨越了创新“死亡之谷”。“我们通过将成果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中广核防城港核电、贵南高铁等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以卓越的性能赢得了市场信任,并反过来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陈平说。
在追求技术应用的同时,陈平团队揭示了固废矿物分子结构的水化活性起源,发明固废胶凝活性多重耦合激发技术,使固废活性提高70%以上;创建了材料优化设计与性能调控技术,通过纳米晶种、内养护等手段,使材料耐久性提升一倍;开发了硬质难磨固渣低成本高效细化技术,研制出系列高效能立磨与管磨装备,大幅提升粉磨效能。
陈平称,“正是这些‘从0到1’的探索,支撑了我们后续‘从1到N’的规模化应用,让固废从‘包袱’真正变成了‘财富’。”
陈平教授尤为自豪的是通过产学研项目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他推行“项目驱动+实战培养”模式,让年轻人嵌入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生产线设计的全流程。“当他们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材料应用于超级工程,那种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陈平表示,“十五五”期间,土木工程领域或将迎来一场绿色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深刻变革,为此,他和团队计划开辟智能低碳胶凝材料、固废基建材的“数字孪生”工厂、面向极端环境的工程材料与防灾减灾等三大新方向,旨在推动土木工程向未来绿色智慧基础设施系统跨越。
谈及如何更好地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陈平建议,设立“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试熟化与工程首试,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跨行业创新联盟”,鼓励“揭榜挂帅”,并建立以产业化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设立“产学研青年领军计划”,赋予其项目主导权,并配以顶尖科学家或企业家作为导师;高校要改革评价机制,充分肯定教师在成果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贡献。
“希望最终能营造一种信任、包容、赋能的氛围,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探索,并实现‘名利双收’——既享有实现国家价值的‘名’,也获得市场认可带来的‘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陈平说。(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