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奶奶心脏长6厘米肿瘤 医生开2个小孔3小时精准“拆弹”
摘要提示:手术室里气氛紧张,无影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龙小毛正屏气凝神,用手中的器械通过胸壁上两个不起眼的小孔,在心脏深处进行着一场精细至极的“拆弹”行动。而他要面对的患者是一位106岁、体重仅38公斤的老人。
手术室里气氛紧张,无影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龙小毛正屏气凝神,用手中的器械通过胸壁上两个不起眼的小孔,在心脏深处进行着一场精细至极的“拆弹”行动。而他要面对的患者是一位106岁、体重仅38公斤的老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供图
最终,龙小毛带领心胸血管外科救治团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成功为这位高龄老人实施了单操作孔全腔镜下左心房巨大粘液瘤切除术。经查阅资料,为106岁超高龄患者实施全胸腔镜心脏肿瘤切除手术,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标志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高龄复杂心脏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高龄禁区,微创手术破局
3个月前,张奶奶(化名)开始出现胸闷、气促,检查后发现心脏里竟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对于106岁高龄、体重仅38公斤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心脏骤停或脑中风。做,风险极高;不做,危在旦夕。
面对这道难题,龙小毛团队经过精密评估,最终决定:勇闯超高龄手术“禁区”,采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全胸腔镜微创手术。
精准麻醉,为手术护航
要为一位106岁的老人开展手术,麻醉是摆在手术团队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团队迎难而上,为老人量身定制了 “超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方案,术中采用 “组合式”麻醉方案(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这种方法好比给麻醉上了“双保险”,能减少药物副作用,确保术后快速苏醒。此外,团队全程监测麻醉深度、心输出量等指标,精准调控用药与液体管理,为手术保驾护航。
多学科协作,3小时“拆弹”
9月30日,一场多学科联手的生命保卫战打响。
术中,龙小毛团队为张奶奶成功实施了全胸腔镜左心房肿瘤切除术。他们仅在胸壁上开了一个2厘米的“观察孔”和一个3厘米的“操作孔”,随后使用加长的手术器械,像“微雕”一样,在胸腔镜的清晰视野引导下,完整切除了直径约6厘米的巨大心脏肿瘤。整台手术仅耗时3小时。
在手术的关键时刻,体外循环团队在万福红副主任医师、罗文峰灌注师等的带领下,扮演了“生命引擎”的角色。他们个性化地调整血液泵送的流量和压力,并精细地过滤和调节体液平衡,确保在微创手术期间,张奶奶的大脑等重要器官始终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与此同时,以叶凤青主任医师为首的麻醉团队,则像精密的“导航系统”,全程实施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与精准的麻醉调控。他们采用个体化的快速麻醉复苏方案,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正是在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与精心协作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张奶奶神志清醒,在手术室里就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并安全返回病房。
精心守护,患者顺利出院
张奶奶安全返回病房后,医护团队给予了全天候的精心照料和精准治疗,时刻关注着她的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供图
令人欣喜的是,张奶奶恢复得非常好,身体指标平稳,之前胸闷气促的不适也大大缓解。近日,她已顺利康复出院,回家与子孙团聚,继续安享她的百岁人生。
出院当天,家属特意送来了锦旗表达感谢。 这次成功救治,也刷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开展手术治疗的年龄纪录。
据介绍,心脏良性肿瘤中,粘液瘤最为常见。它通常长在心房里,很多患者就像张奶奶一样,早期只是感到气促、胸闷。但若不及早处理,肿瘤一旦脱落就可能引发脑梗,或者堵塞心脏阀门导致急性心衰,从而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过去,做这类手术需要从胸口正中切开一个很长的口子,创伤大,恢复也慢。而此次开展的全胸腔镜微创手术,则完全不同。当然,这种手术必须严格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并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才能确保治疗效果。
高龄本身不应成为手术的“禁区”,不能仅仅因为年龄大就放弃治疗。通过术前多学科的精密评估和术中量身定制的微创方案,许多看似“不可能”的高龄患者,同样能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路径。龙小毛说道。(李春杏 沈晓丹 万福红 王家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