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广西师范大学建设“人文实验室” 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

2025-10-28 11:15:11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据介绍,“人文实验室”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人文要素为内容,基于“共享场景”理念构建公共文化场域——校园内的博物馆、书店、文化景观、“一站式”学生社区等非实验性空间,均被纳入这一体系。

  在新文科“融合创新”的建设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教授提出并论述“人文实验室”建设理念,通过构建跨学科育人新场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纾解高校长期存在的学科壁垒、资源分割、课程体系滞后等难题,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师大方案”,目前已直接惠及8万余名学生。

  理念破冰:定义跨学科文化育人“时空场域”

  “长期以来,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受限于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学科间‘各自为战’现象突出。”贺祖斌教授针对这一教育痛点,首次提出“人文实验室”建设理念,不仅明确其核心内涵,更完善了基于高校特色文化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据介绍,“人文实验室”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人文要素为内容,基于“共享场景”理念构建公共文化场域——校园内的博物馆、书店、文化景观、“一站式”学生社区等非实验性空间,均被纳入这一体系。其突出“文化性、场域性、潜移性”三大特点,核心目标是打破学科边界,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搭建“交流、体验、实践探究”的跨学科学习载体,探索“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新模式。

  目前,学校已围绕这一理念,建成校园“十大文化景观”、校园博物馆群、校史人物铜像、《广西师范大学颂》石刻/雁栖湖碑刻景观、文化长廊、西迁记忆广场等标志性载体,形成“资源共享、包容开放、交叉融合、个性体验”的跨学科育人场域。

  为让“人文实验室”从理念落地到实效提升,学校聚焦“资源整合”与“方案创新”两大核心,推动跨学科育人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

  资源整合:12类博物馆群搭建起“融合桥梁”

  学校以“文理交叉、理工相融”为导向,整合自然科学与历史人文资源,建成12个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校园博物馆,通过“场域共建”实现学科资源互通与共建共治共享。

  美术馆依托美术专业优势,兼具艺术作品收藏、研究、传播功能,成为全校美育核心载体;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馆藏1万多种动植物标本,助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越南学校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学习近百批次,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供实体平台......

  这些博物馆群与校园文化景观联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涵养“人文关怀、艺术品位、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例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生物科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开展跨学科探究,将学生专业发展内嵌到学校育人场域中,真正实现“人文实验室”从建设、治理到使用,广大师生是参与主体,师生通过发挥其学科专业特长实质性的体验“学以致用”和“教学相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方案创新:课程学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人文实验室”资源,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跨学科文化育人通识课、专题讲座、独秀试验班、创新创业项目等,并全部纳入学分体系,拓宽学分转换与认定范围,加大外语免修、免试力度,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具体实践中,学校围绕“天天有讲座,人人可选择”理念,打造10个类别文化育人通识讲座,学生听完5讲不同主题即可获1学分;设立创新创业精英班等14个“独秀班”,遴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独立成班个性化培养。由生科、设计、电子等专业背景学生共同完成的项目获第八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文史哲艺,涵养人文底蕴,塑造历史视野,培育哲学思维,提升审美素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跨课堂学习路径,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协同,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全面发展”转变。

  成效凸显:多维度跃升形塑高校“质量文化”

  如今,“人文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强引擎”,在专业、课程、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文实验室”建设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形塑学校的质量文化。专业建设提质:直接带动23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本科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改革有力:全校通识素质选修课程中,跨学科课程近400门、文化育人课程近200门,还推出4个“人文实验室”衍生课程专题,带动3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人才培养增效:8万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培养的学生以“人文素养高、综合素质强”获认可,学校先后获批“自治区‘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连续多年获评“全区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蒲智勇 王婷婷 郭彩清)

【编辑:冯抒敏】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