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广西来宾让港澳台侨同胞分享“小故事” 凝聚发展新动能

2025-11-17 23:58:17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在柬埔寨援教时,学生用稚嫩中文写下‘潘老师像发光的星星’,那一刻我懂了,文化传播不是单向输出,是心与心的温暖相拥。”广西来宾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故事分享会上,该市第七中学教师潘靖琳的讲述,让现场听众红了眼眶。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7日电(方宁 刘芷毓)“在柬埔寨援教时,学生用稚嫩中文写下‘潘老师像发光的星星’,那一刻我懂了,文化传播不是单向输出,是心与心的温暖相拥。”广西来宾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故事分享会上,该市第七中学教师潘靖琳的讲述,让现场听众红了眼眶。

  来宾市有7万余名海外侨胞、1.5万名归侨侨眷,还有2500余名留学人员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以及众多港澳台同胞扎根发展。今年以来,来宾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核心,创新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故事分享会系列活动,通过外派教师、华侨华人、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台同胞等群体“现身说法”,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让爱国主义在交流中扎根,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10月15日,2025年来宾市“同心向未来”——“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故事分享会(港澳台侨专场)在来宾市卫生学校举行。刘芷毓 摄

10月15日,2025年来宾市“同心向未来”——“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故事分享会(港澳台侨专场)在来宾市卫生学校举行。刘芷毓 摄

  分领域定制宣讲

  摒弃传统的“一刀切”宣讲模式,来宾市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构建“分层分类、精准滴灌”体系,让故事真正走进人心。

  针对外派教师,专场以文化传播为核心,8位曾赴柬埔寨、老挝、缅甸援教的老师,分享异国教学中的动人片段。有的在偏远华校手写教案,将“广西三月三”民族特色活动传到海外;有的用AR技术带学生“云游”故宫,新冠肺炎疫情时收到学生捐赠的零花钱为中国加油;有的在当地政局动荡中坚守讲台,用行动诠释“祖国是坚强后盾”,让“传播中华文化”从口号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

  面向海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两场专场分别以“侨心向党・共叙桑情”“根、魂、梦”为主题,侨商侨领分享海外见证国家盛典的自豪、抱团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守;港澳台同胞讲述回来宾创业、解决生活难题的经历,字字句句满是“身在海外心系家国”的赤子情与“两岸一家亲”的温暖。

  归国留学人员专场则围绕“留学归国·赋能来宾”主题,6位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人才,从“行李箱里的中国味道”聊到海外求学的自豪瞬间,结合司法、教育、科研、产业等领域实践,讲述如何用海外所学破解家乡发展难题,让“归国奋斗”“学业报国”有了生动注脚。

  创新形式增活力

  打破单向宣讲局限,来宾市采用“故事+互动+体验”模式,让思想引领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让爱国情怀在沉浸式参与中不断深化。

  情景化分享让故事更有温度。活动采用嘉宾围坐畅谈的形式,从生活细节切入引发共鸣,如“出国留学必带螺蛳粉、老干妈”“教泰国华裔女孩写‘中国’二字,她练了整整一节课”“海外同学问‘中国高铁怎么这么快’,我骄傲了好几天”……这些接地气的细节让现场氛围轻松又热烈,会场变成“情感交流平台”。

  互动环节更见实效。每个专场都精准锚定观众需求,设计了问答环节,让故事分享从单向传递转化为双向奔赴。外派教师专场,嘉宾剖开“躬身海外教华文”的热血心路,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触达人心;归国留学人员专场,嘉宾聚焦“专业选择”“文化适应”等困惑,用亲身经验拆解成长难题;港澳台侨专场,基层侨务工作者传授“为侨胞解烦忧”的实操方法,把暖心服务的智慧倾囊相授……现场观众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深刻触动,更收获了能直接用在实处的“干货本领”。正如一位学生在采访中所说:“既受到精神洗礼,又能学到生活本领,这样的活动太实在了!”

  沉浸式体验强化集体认同。每场活动结尾都热血沸腾。全场起立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手中挥动小国旗,红色旋律回荡会场。活动还融入壮锦展示、东南亚美食体验等环节,让文化认同在“视听味触”中加深。依托“为侨服务中心”“侨胞之家”等阵地,活动从“集中开展”变成“日常浸润”,走进社区、学校就能看到故事展板,爱国情怀融入生活。

  成果落地见实效

  系列活动不仅是“讲故事”,更注重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让多元力量成为推动来宾发展“生力军”。

  外派教师搭起“跨国桥梁”。促成来宾当地学校与海外华校合作,开设“壮锦教学”“黄泥鼓舞传承”等课程,培养300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者。潘靖琳老师的学生翁波拉如今也成长为一名华文教师,唐兰萍老师的学生金明到暨南大学学习,继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归国留学人员成“家乡智囊”。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覃砚晶,开展“科技助农”“海外经验进校园”等72场志愿活动,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周学懋、黄晗,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主导“活立木购销担保业务”……

  港澳台同胞与侨胞成“助推器”。香港宁聚力鞋业、福美新材料等项目相继落地来宾,香港广西来宾同乡会常务副会长洪剑伟的公司培养出多名科技特长生;来宾华侨农场95%以上归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拉姆十里香”成网红品牌;兴宾区新侨社区“侨胞之家”获评全国典型,涉侨纠纷调解成功率96%,侨胞与港澳台同胞都说“这里是我们的娘家”。

  下一步,来宾市将持续深化活动品牌效应,计划每年策划2场特色专场,覆盖民主党派成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更多群体;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传播嘉宾故事,扩大影响力;还将汇编优秀故事集、制作专题片,让同心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为中国式现代化来宾篇章凝聚更多力量。(完)

【编辑:冯抒敏】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