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助力破解灌溉难题 南宁吴圩镇中晚稻喜获丰收
摘要提示:金秋十月,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吴圩社区渌村坡的田野间,金黄稻浪翻滚,六七台收割机穿梭作业,谷粒倾泻入运输车的声响、秸秆粉碎还田的轰鸣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奏响了丰收乐章。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3日电 (韦雅璐)金秋十月,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吴圩社区渌村坡的田野间,金黄稻浪翻滚,六七台收割机穿梭作业,谷粒倾泻入运输车的声响、秸秆粉碎还田的轰鸣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奏响了丰收乐章。
这份沉甸甸的喜悦背后,离不开驻吴圩镇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履职、精准发力,通过建议提效、监督护航、督办落地破解农田灌溉难题的实际行动。
“今年每穗谷粒比去年多,三亩地预计能收三千多斤,比去年多几百斤。灌浆期水足,稻子长得格外好。”在田埂边搬运稻谷的村民覃大哥夫妇满脸笑意,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不远处,村民周大哥正指挥三轮车转运空粮袋,嗓门洪亮地算起“丰收账”:“种了七八亩稻谷,今天一收完就卖了6000多元。”农机手李师傅额角挂着汗珠,操作收割机的动作却依旧稳健:“今年稻子秸秆粗壮、谷粒饱满,机器作业都更顺了。”
然而,渌村坡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过去受限于简陋的水利条件,农田灌溉全靠土沟输水,容易渗漏、堵塞,浇一亩地往往要折腾大半天,水稻产量时常“看天吃饭”。这一难题,始终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
在去年召开的镇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多位人大代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联名提出关于提升吴圩社区渌村坡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建议,指出“完善灌溉系统是破解水稻产量瓶颈的关键”,建议镇政府统筹推进灌溉水渠建设,同时配套优化灌溉布局,确保水利设施真正贴合农民实际需求。
建议提交后,人大代表主动扛起监督职责。项目规划初期,代表们多次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收集大家对水渠走向、出水口设置的意见,确保项目设计能最大限度覆盖农田、满足灌溉需求;施工期间,代表们定期前往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质量、进度,针对混凝土配比、渠道防渗处理等关键环节提出监督意见,督促施工方严格按照标准施工;项目接近尾声时,代表们又联合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逐段检查水渠通水效果,对发现的局部排水不畅问题,现场协调施工方及时整改,确保项目建成即能用、用则见效。
据了解,吴圩社区渌村坡灌溉水渠项目于今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渌村坡超8成稻田,不仅让灌溉效率提高30%以上,还实现了“旱季能补水、雨季能排涝”。
“过去土沟浇水难,现在水渠一开通,水流清澈还能精准控制水量,灌浆期少雨时,水渠及时放水,稻子‘喝’得饱,灌浆质量自然好。”看着田边畅通的水渠,村民黄大爷感慨不已。
此外,针对粮食增产的多元需求,人大代表还持续跟踪督办农业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镇政府为渌村坡等片区引入“邦两优香占”等优质稻种,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种植技术培训,并安排农技人员全程驻点指导,从“种、管、收”全链条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下一步,吴圩镇人大将继续聚焦“稳粮增收”的目标,组织人大代表持续跟踪农田设施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积极推动冬春种蔬菜产业布局,以更精准的建议、更有力的监督、更务实的督办,助力村民的“丰收账”越算越厚实。(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