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公爱村“破茧成蝶”:桑叶变票子 穷娃有奔头
摘要提示:桂西群峰环抱的山坳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公爱村的晨雾总带着几分湿润。巴马瑶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队员王权飞踩着露水走过桑园时,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胶鞋上——这是他扎根村里的第二个年头。这个曾被“冷清”笼罩的村庄,正沿着产业铺就的路、顺着文明吹起的风、追着教育点亮的光,悄悄换了模样。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3日电(马利 覃声远)桂西群峰环抱的山坳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公爱村的晨雾总带着几分湿润。巴马瑶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队员王权飞踩着露水走过桑园时,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胶鞋上——这是他扎根村里的第二个年头。这个曾被“冷清”笼罩的村庄,正沿着产业铺就的路、顺着文明吹起的风、追着教育点亮的光,悄悄换了模样。
从“闲置地”到“聚宝盆”的蜕变
公爱村的30亩闲置土地,曾是村民眼中可有可无的“边角料”。
“除了原本村里种过的茶油和八角外,种水稻不挣钱,养猪风险大,这片地荒着太可惜了。”王权飞望着杂草丛生的地块,与驻村工作队算起了“致富账”。
为了让这块地重新“活”起来,王权飞苦思良久,走访调查后他发现,蚕丝价格常年稳定在32元至35元区间,且桑蚕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公爱村村支书罗盛淦与王权飞两人一拍即合:“就搞桑蚕产业!”经过初步规划,他们敲定了首期发展方案:种植桑叶32亩,并养殖10张蚕种。
产业起步的第一步,是打通“致富路”。通往规划中桑蚕基地的路,是条坑洼泥泞的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要修路,就得占用4至5户村民的部分土地。

图为村民们在采摘桑叶。覃声远 摄
“当时不少人犯嘀咕,‘地给占了,没补偿,划不来’。”王权飞记得,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晚上揣着手电筒串门,耐心和村民算细账:“路通了,桑叶运得进、蚕茧出得去,以后基地扩大了,大家打工、分红都方便,这账比眼前的几分地划算多了。”几番沟通下来,村民们逐渐松了口,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拨款修建的水泥路很快动工。
路通了,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第一次养蚕时,桑叶产量跟不上,蚕宝宝“吃不饱”。驻村队员们兵分几路,每天清晨就往周边的祥兰村等村落跑,挨家挨户打听:“您家桑叶够不够?有多的匀我们点?”队员们把这些农户的“余粮”收集起来,每天能带回12至15袋。“那段时间累得沾床就睡,但看着蚕宝宝吃得上桑叶,值。”
桑蚕产业要提质,硬件得跟上。最初的蚕房全靠手动操作,耗时、费力、垃圾难清理。王权飞向巴马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申请到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专项用于村集体蚕房的智能化改造。“以前打理蚕房,单是日常的喂养和清洁工作,就需要8个人才能忙得过来,”王权飞指着标准化蚕房里高效运转的设备介绍道,“现在有了这些机器助力,2个人就能轻松搞定,生产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村民的“钱袋子”。村民黄中億通过种桑养蚕,年收入可达5万至6万元;村民黄大东也凭借这门产业,年增收7万至8万元……

图为桑蚕基地。马利 摄
如今,公爱村的桑蚕产业已从“摸着石头过河”渐渐走向正轨。越来越多农户跟着种桑养蚕,村民们改种叶片更大的优质桑苗,蚕丝产量稳步提升,每张蚕茧可产鲜茧达145斤,已能稳定销往凤山县等地。
从“冷清年”到“热闹节”的蝶变
“以前过年,年轻人要么窝家玩手机,要么凑堆打牌,村里冷冷清清。”罗盛淦提起往昔,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的村子,仿佛被年节的热闹遗忘,邻里间的互动淡了,乡村的烟火气也弱了。
改变,从一场“凑钱办的春节活动”开始。
2024年腊月,村“两委”盘算着办场春节活动:给80岁以上老人发100元红包,添份暖心;办场篮球赛、拔河赛,聚聚人气,让年味浓起来。可一算账,犯了难,钱不够。“村集体经济薄,这点开销难住了我们。”罗盛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攥着预算表向驻村工作队求助,“权飞,你看这事儿……能帮衬着想想办法不?”

图为王权飞在给桑树浇水。马利 摄
王权飞忽然想到了一位同学杨秀烽——广西森强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老同学,村里想办春节活动,让乡里乡亲们热闹热闹,就是资金有点紧……”电话里,他把村里的想法和难处一五一十说明。没想到,杨秀烽听完当即表态:“这是好事啊,有意义,我捐2000元,算我一份心意!”
有了这笔“及时雨”,再加上村里挤出来的经费和其他渠道筹来的款项,活动如期拉开帷幕。公爱村7个屯各组建了篮球队,赛场上你追我赶,场边呐喊声此起彼伏;拔河赛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男女老少攥紧麻绳,憋红了脸往后拽。
村民李彩份站在人群里,笑得眼角起了褶:“全村人像赶大集一样,年轻人在球场挥洒汗水,中年人帮着搭台递水,老人聚在太阳底下唠家常,连娃娃们都追着气球跑。新建的水泥路上,还有老多人在散步,灯光下的影子晃啊晃,那股子精气神,多少年没见过了!”
“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心思都在过日子、搞发展上。”罗盛淦说,乡风变了,村子的精气神儿也提起来了。
从“盼出路”到“有希望”的接力
桑蚕产业慢慢走上正轨,村民们的生活也多姿多彩,王权飞的眼光开始关注到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身上来。
“谢谢!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去年秋季,公爱村村委会大院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代表黄尚坚接过助学金时,声音些许哽咽。这一幕,是村里“捐资助学”活动的缩影,也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守护乡村未来的承诺。
“咱村要想真正富起来,得靠年轻人。可有些孩子考上大学,家里拿不出学费,太可惜了。”罗盛淦上任后,把教育帮扶当作“长远计”。王权飞得知后,很是认同,他主动提出:“我也要帮孩子们一把!”

图为学生代表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发言。潘广运 摄
2023年,王权飞向巴马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求助,党员们每人捐出100元,加上村支书筹集的款项,终于凑齐了11680元助学金。在赞助会活动现场,考上大学的13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来了,接过钱时,不少家长红了眼眶:“村里惦记着娃的前途,我们心里暖烘烘的。”每一年,王权飞和其他驻村队员都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别的村没做,咱村必须做。这钱花在孩子身上,是最划算的投资。”
如今,“捐资助学”成了公爱村雷打不动的惯例。走出大山的学子们,常给村里寄来感谢信,说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有个考上师范的姑娘说,将来要回家乡当老师,教更多孩子读书。”王权飞说,“教育帮扶不仅是在播种希望,更是在传递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暮色浸染桑园,晚风拂过新抽的桑叶,沙沙声如大地轻柔的呼吸。“听见没?”王权飞忽然对身旁的罗盛淦笑道,“桑叶在长,蚕在吐丝,孩子在读书——这才是咱村最金贵的动静。”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桑叶上的露珠,公爱村的故事,才刚刚翻过序章。(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