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十六载山径坚守 桂林山村教师照亮苗乡娃求学路

2025-11-23 12:34:16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在这片被大山紧紧环抱的土地上,曾德干用他再也不能完全抬起的肩膀,为一代又一代苗乡孩子,撑起了一片可以自由生长、勇敢追梦的天空。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23日电 题:十六载山径坚守 桂林山村教师照亮苗乡娃求学路

  作者 张阳

  曾德干是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一名乡村教师。每周一清晨6点半,和平村还在夜色里,曾德干轻轻推开家门,摩托车的光柱在崎岖山路上摇晃,惊起了几声犬吠。

  16年来,这条从家到和平村小学的14公里山路,他已经走了800多个来回,山上的每块石头,都熟悉得像他的老朋友。

  从家里出发到和平村小学这一段路弯坡陡,2016年夏天的一场雨,导致来校路上新修的一段公路塌了大半边。当时,为了准时赶到学校上课,曾德干等不及雨停,挽起袖子就开始清障。正弯腰奋力撬动一块大石头时,上方松动的土石轰然滚落,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猛地砸在他的右肩上,一阵剧痛让他眼前发黑,整个人失去平衡,滚下了三四米深的山坡。

  “当时就听见肩膀咔嚓一声。”曾德干回忆说,他下意识地用左手摸了摸右肩。那以后,他的右肩再也抬不过胸口。板书时,他得踮起脚,整个身子向左倾斜,用左手艰难地写着每一个字。孩子在作文里写:“曾老师的字是斜的,但特别好看。”

  和平村的冬天来得早,大雪封山是常事。2020年腊月里最冷的那几天,学生小凤生病请假,功课落下了。曾德干知道小凤家是脱贫监测户,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心里放不下。每天放学,他揣上两个烤红薯,就开始步行一个小时去她家补课。到小凤家时,天已漆黑,棉鞋湿透,裤腿结了一层硬邦邦的冰碴子。

  小凤奶奶用苗语不停地念叨,拉着曾德干的手说:“曾老师,你这又是何苦,娃娃的课晚几星期没啥……”曾德干搓着冻僵的左手,呵着白气笑笑:“娃的学习,一天都耽误不得。”

  最让他揪心的,还是孩子们的伙食。和平村是“十三五”期间的深度贫困村,很长一段时间,他看到许多孩子从皱巴巴的塑料袋里掏出的午饭,只有一碗冰冷的白米饭和几根咸菜。他和妻子商量了一夜,第二天就在学校前院和后山的荒坡上,挥起锄头。

  夫妻俩一个刨坑,一个点种;一个搭鸡棚,一个找饲料。如今,那片坡地已是郁郁葱葱,辣椒、白菜、南瓜长势喜人,几十只土鸡在围栏里啄食。每天中午,教室里都弥漫着鸡蛋和蔬菜的香味。“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不能饿着肚子、空着脑袋读书。”曾德干说这话时,又笑着望了望不远处晒辣椒的妻子。

  他的付出,孩子们都记得。2024年教师节,他收到一张从南宁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工整地写着:“曾老师,我终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站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想起了您。您说,读书能让我们看见山那边的世界。谢谢您,把我们托过了山梁。”这已是第11个从他这里走出去,考上大学的孩子。

  夕阳西下,放学的铃声在山谷里回荡。曾德干依然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像归巢的雀儿,蹦跳着消失在山路的尽头。看着这些小小的身影,一步步走向他无数次描述过的“山那边”,他觉得,自己这16年的扎根,所有的苦和痛,都化成了心底的慰藉。

  在这片被大山紧紧环抱的土地上,曾德干用他再也不能完全抬起的肩膀,为一代又一代苗乡孩子,撑起了一片可以自由生长、勇敢追梦的天空。他说,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孩子愿意读书,他的那间教室,就会永远亮着灯。(完)

【编辑:冯抒敏】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