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广西武宣创新“红农旅”融合模式 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2025-11-26 15:06:58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万元的注入,成为盘活武宣红色资源的关键撬动。在此支持下,总投资150万元的保护修缮项目得以启动,对桐岭镇革命烈士陵园、修竹村抗日保卫战旧址等实施了系统性修复。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26日电  近年来,广西武宣县创新探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路径,让红色记忆可感可触,让革命精神融入时代脉搏。

图为红色教育仙城书院。蒙柳斯 摄

  走进通挽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通挽会议旧址,墙上的弹痕清晰可辨。“我们用传统工艺还原青砖墙体,寻访老料复原梁柱,连屋面旧瓦都精心保留。”桐岭镇和律村党总支书记韦恒焦轻抚墙面,道出修缮匠心。

  作为一类革命老区县,武宣境内600余处革命遗址旧址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万元的注入,成为盘活武宣红色资源的关键撬动。在此支持下,总投资150万元的保护修缮项目得以启动,对桐岭镇革命烈士陵园、修竹村抗日保卫战旧址等实施了系统性修复。修缮中发现的文件暗格、残存纸片等历史痕迹,均被转化为讲述革命故事的鲜活教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桐岭镇红色革命教育基地,300余件革命文物按历史场景陈列,基地创新融合纪念碑、纪念馆与游击战争体验区,构建“实物展陈+情景还原+互动参与”全景式教育模式。

  在武宣县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版图中,实验小学城南校区的仙城书院是一颗独特的“教育火种”。这座古建筑,曾是革命时期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的隐蔽据点,如今,被精心改造为学校的书法讲堂与红色课堂,成为连接历史与童心的桥梁。

  走进校园,红色教育的氛围扑面而来。红色故事通过彩绘、漫画等形式呈现在墙壁、走廊,“会说话的校园”让红色教育无处不在。“班级红色文化角”陈列着煤油灯、笔记本等老物件复制品,“古城故事展柜”展示着武宣老照片、旧地图。学校编写的《武宣红色故事读本》用浅显语言讲述12个本地革命故事。

  学校还构建“家校社”协同教育共同体,让红色教育形成闭环。学校每月邀请老革命、老党员走进“红色讲堂”,讲“当年打游击时,用冬瓜充饥、在山洞里过夜”的经历,传递历史厚重感。

  武宣的红色文旅,早已不是“一张门票、一次参观”的旧模式。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助力下,该县累计接待超20万人次的红色线路,正与现代农业、数字科技深度绑定,形成“红+农+数+旅”的新业态,让红色流量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增量”。

  依托“红+研学+农”创新融合模式,武宣县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70万元的关键投入带动下,整合各类资金2150万元,精心打造了一条串联“清水村—黔江社区—四安村—桐岭村—和律村”的红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武宣镇长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燕红表示,“红色足迹”研学科普教育基地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00万元发挥了核心引导作用,带动整合资金及社会资本600万元。

  此外,为提升农产品的“红色附加值”,武宣还推出“红色文创农产品”——在水果玉米包装上印革命故事,在红糟酸瓶身上标注“当年革命者曾用此调味”的历史背景,让普通农产品变成“有故事的伴手礼”。(完)

【编辑:蒋雪林】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