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当“国潮”遇见“顶流”:一盏汉代铜灯何以照亮千年“绿色”智慧?

2025-11-10 13:40:04  来源:中新网广西
字号:

摘要提示:又是一年“双十一”购物节,以汉代羽纹铜凤灯为原型开发的文创产品热销,其跨越千年的“绿色设计”理念,再度引发公众对古人智慧与当下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深入探讨。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0日电 题:当“国潮”遇见“顶流”:一盏汉代铜灯何以照亮千年“绿色”智慧?

  作者 张广权 周志方

  当“国潮”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风尚,回溯历史,真正的“顶流”或许深埋在博物馆中。又是一年“双十一”购物节,以汉代羽纹铜凤灯为原型开发的文创产品热销,其跨越千年的“绿色设计”理念,再度引发公众对古人智慧与当下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深入探讨。

图为汉代羽纹铜凤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两千年前,西汉匠人用巧思铸就“吞烟”神鸟明灯——羽纹铜凤灯。这盏出土于广西合浦汉代墓葬的国家一级文物,以其超前的环保设计理念,成为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展厅内,这件珍贵文物以其精妙绝伦的形制与结构,向今人诉说着汉代工匠的超凡智慧。

  其通体錾刻细密羽纹,凤首昂然回眸,轻衔灯罩,双足并立,尾羽下垂及地,与双足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曳地成足,整体造型典雅庄重。灯盘巧妙地藏于凤背,灯罩可随凤颈转动,便于拆卸清洗或调控照度及吸烟方向,展现出汉代工匠对实用美学的深刻理解。

  “最令人称绝者,乃凤腹暗藏玄机。凤颈与腹腔相通,形成独特的导烟系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交流和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韦玲阐释,灯盘燃烧产生的烟尘通过灯罩纳入颈管,再由颈管倒入腹腔,最终融于腹内盛装的水中,从而实现油烟净化。

  韦玲表示,与山东烟台九盏莲枝铜灯的可拆装之巧、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通天之象相映成趣,羽纹铜凤灯以“藏烟于腹”的匠心,展现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哲学。

图为汉代羽纹铜凤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南宁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曲炳鹏表示,汉代羽纹铜凤灯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物质循环系统,油烟被水吸附、溶解。这个简单的“水过滤”系统,巧妙地利用了水作为净化介质,成本和能耗极低,且易于更换和维护,值得当代效仿。

  凤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其造型不仅赋予灯具美感,更通过精妙结构实现环保之功。仔细观察可见,凤身羽纹细密有致,每片羽毛都经过精心錾刻,展现出汉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准。

  “羽纹铜凤灯的装饰工艺为錾刻纹饰。这种錾刻工艺是当时岭南西部独有的,以锋利的工具在铜器上錾刻出纹饰,要求工匠具备极高的技艺水平。”广西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称,羽纹铜凤灯的形制具有中原地区的风格,而其錾刻花纹则具有明显的岭南风格,也反映了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

图为汉代羽纹铜凤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顾问、长沙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思训认为,羽纹铜凤灯是古代“功能美学”的巅峰之作。它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油烟问题,更通过神鸟造型,将功能性结构完全审美化,每一个部件都“一身二任”,既是结构,也是艺术。它以“道器相融”证明,好造物是艺术与功能的共生共荣,而非割裂。

  今日,这盏千年明灯已化作诸多文创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广西博物馆以羽纹铜凤灯为灵感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文具、玩偶、首饰等,既保留了文物精髓,又注入现代设计理念。

  广西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表示,羽纹铜凤灯跨越两千年时空,其独特的“吞烟”妙法,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微观体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仿佛仍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完)

【编辑:冯抒敏】
最新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